七日 「尊重」則無爭
◆6‧7《農五月‧十五》
【靜思小語】人與人之間,能感恩、尊重、愛,就毋須爭自由、人權。
知法在先,再說情理
與大愛台主管談話,上人開示:「心觸境,未經思考的瞬間反應,是『直覺』,也就是『率爾心』,過於浮躁、膚淺。用『知覺』深思,才能發揮智慧、愛與慈悲。」
人與人之間互動,情通理通法就通。上人教示,要知法在先,但先說情再講理而談法。「『戒』即『法』,『防非止惡』謂之戒。除了預防不對的念頭付諸行動外,對於已發生的錯誤,亦要馬上停止惡行。」
上人期勉志業體主管「戒為制度、愛為管理」。「知戒、持戒,才能以身作則,帶動同仁把制度建立起來。守戒才能心定,心定就能深思;則面對外境、與人接觸時,自然通達道理。」
愛與關懷,生命價值
「楊英風美術館」館長、雕塑家楊奉琛先生來訪。談及莊嚴道場少不了「相」,上人表示,中國自古皆以帝王之相為佛陀造像,慈濟「佛陀灑淨圖」之發想,乃人人皆有佛性。
「佛陀是兩千多年前出生在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有感於人間種種苦,遂離開皇宮,踏上修行之路,進而覺悟成佛。佛陀用心膚慰,呵護娑婆世界眾生、地球之意象,也代表慈濟疼惜地球、愛護人間的方向。」
與在座的企業家談話,上人表示,事業固然須認真,然累積財富並不能提高生命的價值;在人間要拉長情、擴大愛。
「與其裝飾金佛,不如把錢用在苦難人身上,搶救生命。慈濟善款涓滴皆用於救濟、醫療、建設等;志工一切費用都是自掏腰包。唯有親身投入,才能了解慈濟所做的事並感受歡喜;歡迎人人加入菩薩行列,為救眾生慧命與生命而努力。」
分寸不離,禮義廉恥
「文化,是一種風行的潮流;人文則是內在的教育,展現真實的人品典範。慈濟人文,分寸不離禮義廉恥的品行。」
與慈濟大學通識中心主任程諾蘭副教授及林美香老師談話,上人強調教育人人回歸純淨心靈——即改變不好的習氣,建立人品典範;這就是宗教的教育。
「教育,不應縱容孩子暢一時之快樂。慈濟教育要導向人文,教導孩子感念父母生育之恩、師長教育之恩、社會化育之恩。」
現在許多人只強調個人的「自由」,卻不顧及他人的自由。上人認為,與其爭人權,不如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彼此感恩、愛。
憂心教育若不及時糾正,會一直往下墜;上人教示:「師長不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放牛吃草而隨順學生。要對孩子用心付出,勇於承擔教育的責任。」
通識教育無非要拓寬孩子的眼界,上人表示,可以邀請慈濟志工分享身體力行的體悟。「他們『拉長情、擴大愛』,不怕髒、不畏臭,主動走近關懷需要幫助的人,予以膚慰;這分長情大愛就是菩薩的精神。」
上人認為,慈濟人的經驗,並非書本所能教授,是「真善美人生的創造」。「例如投入環保的草根菩薩,老人家智慧之語饒富趣味又實在,實是人中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