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2期
2009-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台灣
  助人之道
  曾老師的真心話
  清平致福
  創意發明
  特別報導
  挑戰生命
  慈院志工筆記
  出版書訊‧當幸福來敲門
  靜思智慧語‧好話二十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2期
  四日~五日 止惡,修善

 

◆6‧4~5《農五月‧十二至十三》

【靜思小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轉惡為善,遠離災難。

入人群,拔眾生苦

回顧歷史上的今天,二○○五年六月四日是上印下順導師圓寂日;導師法身雖已離眾人而去,然其思想理念隨其著作等身長遠流傳於世,靜思弟子更傳承力行。

早會時,上人憶述導師「為佛教、為眾生」教勉,四十多年來無一刻或忘,朝此方向努力不輟;亦期勉所有慈濟人秉持佛心師志,實踐「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二○○四年底印度洋大海嘯,慈濟發動勸募,導師將愛心箱傳予精舍師父,再由慈濟志工恭敬承接,行入大街小巷募心募款;上人指出,此亦代表法脈精神的傳承與實踐。

「行菩薩道,要篤定方向,把握『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精神,落實人間佛法,步步踏實入群度眾。」上人表示,人間多苦,故行菩薩道要堪得忍耐,走入苦難人群中救拔身心種種苦。

「慈濟人要作悲苦眾生的『不請之師』,走入悲苦眾生群中與之共生息,探知所苦、了解所需,悲智雙運助其離苦得樂。」

去年緬甸遭遇納吉斯風災後,慈濟人排除萬難深入災區,迄今馬來西亞志工仍長駐當地,舉辦讀書會、援建中小學,進而帶動民眾投入志工培訓。「這就是人間菩薩大招生;人間菩薩愈多,愈多苦難人有機會得救。」

上人強調,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皆由人間佛法而生。「感懷導師之恩,分秒不間斷『為佛教、為眾生』;感恩全球慈濟人出錢、出力,共同鋪出這條康莊的菩提大直道。」

護地球,做就對了

五日早會,上人講述一段佛典故事——

佛陀與弟子阿難行經市集,見到賣魚老人以一個小桶子裝魚叫賣。老人一面叫賣一面叫苦,埋怨上天不公平,讓他兒子驟然往生,致使他老來還要出海捕魚以維生計。

佛陀聽老人訴苦,再看看桶子裏的魚——魚在窄小的空間掙扎,有的已經死亡;不禁搖頭,感嘆老人只怨兒子早夭的命運,卻不顧眼前的魚正於生死間痛苦掙扎。「人類不斷殘殺生命、造業而無自覺,一旦果報現前,才不斷叫苦、不斷埋怨,實是愚癡顛倒。」

今逢聯合國一年一度「世界環境日」,上人以賣魚老人的故事申言,現今地球環境惡化、氣候變遷,正是人類造惡業的因果循環。

今天也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代表梅雨季結束,稻子即將結穗。然台灣部分地區稻作出現「不稔實症」——長出的稻穗是空心稻穀。

「過去農民以其經驗及智慧,將一年分成二十四節氣,順著節氣播種、耕耘;只要天時、地利、人和,即能歡慶豐收。可惜現今人們不斷污染、破壞環境,使氣候無法按時序運行、土地受污染;即使農人再勤勞,五穀雜糧也難以生長。這就是眾生共業。」上人指出,此狀況再不改善,恐將導致糧荒。

「欲拯救地球環境、拯救人類,要從改變人心、改變人的行為做起。人的開口動舌、舉手投足、起心動念無不都在造業;唯有轉惡成善、約束自我的身、口、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遠離災難。」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