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2期
2009-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台灣
  助人之道
  曾老師的真心話
  清平致福
  創意發明
  特別報導
  挑戰生命
  慈院志工筆記
  出版書訊‧當幸福來敲門
  靜思智慧語‧好話二十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2期
  三日 力行真實道

 

◆6‧3《農五月‧十一》

【靜思小語】不知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要踏實活在當下。

筆尖清泉,淨人心

《靜思語》出版將屆二十周年,以十一種語言版本和全球讀者分享,系列書籍發行逾三百四十五萬冊,影響無數人心。《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等人來訪,請上人分享心情。

「《靜思語》的產生、見聞者的受用,都是因緣。」上人表示,《靜思語》是與人談話時,因人、事、時、地、物而施教,為人解開心靈束縛;或是面對種種人間事相有感而發;或是分享自己走過坎坷困難的經驗……不離人、事、物或心靈境界。

「說話對機就是妙法,假如不對機,即使說上千句還是『無法度』。」上人指出,《靜思語》只是平凡文句,有緣人能受用就是妙法。

「從《靜思語》第一集出版後這二十年間,台灣社會變化很大;您覺得台灣社會在這期間得到或失去什麼,讓您有深切的感受?」

針對何副總編提問,上人答,全球人口快速增加,環境急遽惡化,心裏總感覺到「來不及」。

「水資源和糧食問題尤其令人憂心。地球大環境需要有心人及時挽救,期待有更多人共同付出,改變日益惡化的環境。」

要改善社會環境,必須先轉變人的心念。上人感嘆雖然許多人認同慈濟、有志一同而加入;但在社會風氣日益下沈的洪流中,善的力量太微弱。

現今傳播科技發達,上人表示欲改變人的思想觀念,要借重媒體的傳播力量,引導人思考正確的人生方向,從而改變自己。「一個人改變了,就能影響其家庭,漸次影響社區、社會;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社會都改變了,也就改變了全世界。」

期許媒體工作者要多做「人文」,報真導正;不要只是隨應社會潮流做「文化」。上人言:「即使社會潮流愈往下流,要做逆流之魚、逆風之鳥,堅持以清泉淨化人心;救心才能救世。」

上人強調,社會需要「人文人」——從文字、從影音流出清泉,讓人多多接觸好話、多多見聞好事;而非渲染吵鬧滋事的新聞,搏版面、爭收視率。

「在報導之前,應衡量這則新聞會對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若能對人類有正面影響,就是功德無量。好的媒體如清水,可以滋潤心地;反之,用污濁的水灌溉大地,生產出的農作將無法食用。」

佛典中曾提到一隻小麻雀為了搶救森林大火,來來回回沾溼羽毛投入火場滅火。上人以此致勉媒體工作者:「社會上有許多像小麻雀一樣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他們擁有無私大愛、積極為人群付出;若能引導大眾深入了解這群人為善堅持的人生觀,就能啟發更多人體會生命真正的價值。」

靜思好話,真實道

《靜思語》淺顯易懂,貼近人心而易於運用,上人表示,關鍵在於不是空談。「如果只是用口頭宣講,自己卻做不到,說得再多也無法說服人。有人、事、物可以見證,就是真實語,亦是真實道。」

《中國時報》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大篇幅報導上人「清平致富,對抗不景氣」的談話;何副總編此行再度提問,消費券發放後,上人對於社會現象的觀察與看法。

「在社會各界熱衷『消費』的同時,卻疏忽人心欲念也因而高漲。」上人表示,經濟不景氣,其實是很好的教育時機。「讓父母對孩子做勤儉教育、讓孩子體諒父母撐持家庭的辛苦,進一步學習克勤克儉、清淡平實生活。而媒體也應發揮傳播力量,引導大眾安定心靈,共體時艱度難關。」

何副總編言及近來頻發生虐童、家暴的社會案件,且一次比一次嚴重,應如何導正人心?

上人直言,媒體要負很大責任。「針對少數個案,媒體一而再地報導、渲染,讓觀眾誤以為社會上充滿虐待孩子的事件。其實,父母長輩寵壞孩子的實例更多!孩子被過度寵溺,變得是非不分,更值得憂心。」

「從前的家庭,從小就教導孩子人倫禮儀,做人要守禮儀,分寸不能差;接受學校教育,一進校門就會看到『禮義廉恥』校訓。這樣的家庭和學校教育,現在都流失了。」

上人強調教育不能縱容,要愛而不寵;也期待《靜思語》能深入家庭,不只教導小孩,也要教導父母。「父母是孩子的模,想要把孩子教好,自己要先以身作則。」

現代人教育程度提高,人倫禮儀卻膚淺化;上人嘆言,許多年輕人眼高手低,只想擁有高學歷,不願從事農、工,實則文字紙張不能當飯吃,若沒有農人耕作、工人鋪路,人類無法生存、社會無法順利運行。「古代人生活充滿智慧,現在人卻只是得到書本上的知識,脫離從現實生活中累積的智慧。」

最後,何副總編問:「上人既有『來不及』的心情,在下一個二十年,最迫切要做的是哪些事?」

上人答:「人無法預測下一個二十年,連明天先到或『無常』先到,亦無法預測;只能日日呼籲大家有感恩心、敬天愛地,尊重每一個人與物;每一天都要面對現實,踏實地活在當下,發揮利益人群的生命價值!」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