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洪災‧我的家園我清掃!
▪ 撰文‧古繼紅

九天九夜大雨下不停,
水淹大馬尼拉地區,
凱莎娜風災場景宛如重現眼前;
然而這一次與三年前不同,
以工代賑迅速啟動、
本土志工受災不忘救災,
縱然天災不斷,愛心築起連線,
每雙手都是力量!
雨,從七月底蘇拉颱風來襲時就開始下了。因西南氣流鋒面過境,接著又受海葵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大馬尼拉地區(大岷區)雨下不停,菲國氣象局稱此現象為民間所謂的「九九」——九天九夜大雨下不停。
八月七日、八日雨勢驚人,在沒有颱風來襲的情況下,菲國遭遇二○○九年凱莎娜風災以來最嚴重水患;降雨超過四百五十公釐,水庫緊急洩洪,馬利僅那河暴漲至二十公尺高,大岷區馬利僅那市和計順市道路宛如河流,居民倉皇爬上屋頂求援並往高處撤離。
●
此次共有十六省遭波及,受災民眾達三百四十五萬人。儘管家中水淹及胸,慈濟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李偉嵩仍然帶領志工在第一時間啟動救援,前往收容中心煮熱食、關懷受災民眾。
「一千多位本土志工,幾乎都住在馬利僅那,這次雨勢來得太急,很多人都來不及拿制服。」慈濟志工蔡昇航說,受災的本土志工在收容中心看到慈濟人,便上前相認、一起為鄉親服務。
本土志工以三十人為單位,冒著大雨分頭前往計順市巴拉拉小學、馬利僅那市囊卡小學等臨時收容中心,為倉皇撤離的民眾發送萬餘份麵包與熱食。
在巴拉拉小學,孩子又冷又餓,大人徬徨無助,有人甚至一兩天沒吃東西了;慈濟志工緊急採買蔬菜和麵條,在體育館架起臨時廚房,提供素麵和素粥給民眾暖身止飢。
雨勢到九日終於停了,當積水逐漸退去,留下滿屋淤泥及大量垃圾,街巷中堆積如山的廢棄物,在大太陽照曬下發出陣陣惡臭。為避免傳染疾病產生,慈濟「以工代賑」行動再度啟動,協助鄉親清理家園。
以工代賑,賑出愛心善念
卡西拉漢村(Kasiglahan village)「以工代賑」領班喬絲菲瑪(Josefi Ma)的家,整間房屋一片泥濘,牆上時鐘停留在十點四十八分。她的先生腳踩著泥濘,用鏟子指著當時遠高過頭的水位——水漬仍清楚地著痕在牆壁上。
喬絲菲瑪談起大水來臨、爬到屋頂等待救援的狀況,心有餘悸:「現在只要下大雨,我就覺得害怕,晚上都不敢睡覺。」看到慈濟人在滂沱大雨中付出的身影,她感動又窩心,「你們不在家中休息,卻來幫忙窮困的人;我們清掃自己的房子,你們還給錢,讓我們的生活能有喘息。以後,我也要跟著一起做慈濟!」
三年前凱莎娜風災過後,有超過八萬四千人次的受災民眾加入慈濟「以工代賑」清掃行列,讓重災區馬利僅那市迅速恢復市容與生機。此次水患泥沙量較凱莎娜風災少,但受災範圍廣大,慈濟在馬利僅那市囊卡里、馬蘭代里、杜瑪那里以及計順市招募種子志工,帶動鄉親清掃住家附近的社區與街道,每人每天四百披索薪資(約新臺幣兩百八十元),﹁以工代賑﹂幫助受災居民度過災後困境。
計順市Don Pe Pe街上,數十位穿著黃色背心的居民賣力揮鏟,將淤泥及廢棄物剷向垃圾堆。一位身材高挑的民眾,在清掃人群中特別醒目,他是計順市沓沓倫中學的老師路易斯(Lun Polo Buenaagua)。
信仰天主教的路易斯,從貧困的鄉村來到市區任職,因為慈濟志工數次到學校分享,開始認識慈濟。透過大愛電視臺,他深受證嚴法師不分宗教、無私大愛的理念所感動,除了經常在慈濟義診中擔任志工,更與學生分享《靜思語》,引導孩子了解人生道理。
此次路易斯的租屋處同樣受災,但聽聞慈濟「以工代賑」,他立即參與清掃行列,從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頂著大太陽揮汗付出。清理完畢,志工陳麗君提醒,即將分發今日以工代賑的薪水,他連忙搖手婉謝:「我不要領錢,我是只來幫忙的,不然就捐給慈濟做最好的運用吧。」
路易斯簽收四百元後,恭敬地將這一天的愛心善款放在志工手上,靦腆說地:「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我也可以付出勞力來做善事。」
三十二歲的大衛(David Malto Jo),災後還沒清掃自家,就先邀請鄰居一同加入「以工代賑」行列。他和舅舅、姊姊還有弟弟,今年參與本土志工培訓,日前他更自費自假七天,參與慈濟的白米發放活動,他謙虛的說:「這是身為慈濟人應該做的。」
 |
〔圖說〕志工在計順市巴拉拉小學供應熱食、麵包,也提供白米、蓆子、洗衣皂、水桶等生活物資,讓大水後家當盡失的鄉親暫度難關。(相片提供/菲律賓分會) |
災後,舅舅專程搭乘近兩個小時車程前來打掃,希望能協助災區環境恢復潔淨,不讓傳染病滋生。大衛說:「我們都很感恩慈濟。我太太在慈濟職業輔導技藝班習得一技之長,現在當牙醫助理,薪水還比我高哩!」
慈濟人詢問現場打掃的志工家住哪裏,同住附近街巷的十七位志工,你一言我一語:「這是我家、我家住在他隔壁……」付出後笑容開朗燦爛;他們是鄰居、是志工,更是相互扶持的精進夥伴。
合力清掃,貧童雨中歡顏
位於拉古那湖邊的黎剎省岱岱鎮(Tay Tay),居民多住在比湖面低窪的地區,大水一來,積水無法排出,全鎮汪洋一片。民眾將香蕉樹綑綁成一排作成舟,孩子們以簡單塑膠及紙板製成漂浮物,也成了水上交通工具。凱莎娜風災曾造成此區淹水長達四個月,此次不曉得還要捱上多少時間?
座落於聖馬河邊的若迪格斯鎮(Rodriguez)卡西拉漢村,多為凱莎娜颱風後由大馬尼拉地區及其他省分違章建築遷移過來的民眾,生活普遍貧困,以打零工維生。此次河水潰堤夾帶泥沙肆虐,有兩千四百戶受災,雖然政府緊急派遣橡皮艇搶救,仍有十多人喪生。
高過平房的大水退後,家家戶戶堆滿及膝的淤泥;志工勘災後,八月十四日首度來此帶動「以工代賑」,三千多位鄉親每人領取志工T恤與一把鏟子,高喊:「我的家園我清掃,慈濟來幫我!」
 |
〔圖說〕慈濟人自三年前凱莎娜風災後持續陪伴,感動許多受災民眾加入志工行列;住在囊卡里的大衛(右一)與鄰居共十七位志工,在這次水患號召里民共同清理社區。(攝影/古繼紅) |
十歲的藍柔(Renzo)及九歲的弟弟艾文(Iyan),這天與兩位姊姊同來參加「以工代賑」。雨變大了,水滴沿著兩人的髮絲不斷滑落,只見他們揮動與身高等高的鏟子,不停地將泥濘剷到門外,專注的眼神與力道一點也不馬虎。
「你的衣服都溼了,手也很冰,先回家換衣服吧!」聽聞志工關懷,兄弟倆回答:「我想把這裏弄乾淨再回去,我喜歡做,這很有意義……」
原來,淹水當天全家匆忙撤離,並未攜帶任何東西,如今所有家當盡付水流,他們連多餘的衣服也無。喜歡讀書的兄弟倆失去書包、書本及文具,更煩惱著當臨時油漆工的爸爸如果失去工作,全家八口可就要餓肚子了。
「只要去睡覺,就可以忘記肚子餓……」哥哥用力在地上搓著腳丫子,頭低得不能再低。打掃完畢,兄弟倆主動邀請志工造訪他們的家,兩位姊姊也回來了,看著自己的家已被其他鄉親幫忙打掃得乾乾淨淨,姊弟們笑得非常開心。
隔天,志工準備了二十公斤白米、書包、鞋子、文具用品,來到他們的家,全家既驚訝又感激。在最需要的此刻,能夠得到最實用的食物與物資,眾人的眼眶溼潤了起來,孩子們穿上乾淨衣物和鞋子,露出欣喜笑容。
勤勞奮發,
不僅自助也能助人
八月十六日,因大雨暫停的「以工代賑」再度展開,慈濟志工開來小山貓、推土機等工具協助村民清理。個頭瘦小的保羅(Johw Paul Acabo)與十四歲的姊姊加入以工代賑行列,他拿著木板賣力剷水,笑說前天領了薪資很高興,一半交給媽媽買米,一半自己存起來。
 |
〔圖說〕馬利僅那慈濟環保教育站目前有四百三十位長期「以工代賑」做環保的本土志工;大水退去,環保志工隨即騎上三輪車穿梭大街小巷,不讓可回收的資源淪為垃圾。(攝影/陳李少民) |
三十二歲的傑佛瑞(Jeffrei Andoy)長得又黑又瘦,他原本是街友,三個月前開始在慈濟志業園區以工代賑做環保。這天,傑佛瑞前來幫忙收拾打掃工具,他說,過去常會去垃圾桶找東西吃,自從進來慈濟後,不僅戒毒、戒菸、戒酒、戒賭,還以志工身分參與放發,抱著回饋的心態付出,人生有了很大的轉變。
「慈濟給我幫助,讓我也學會幫助別人。」笑起來沒門牙的傑佛瑞說,沒有慈濟,就沒有今天的他,尤其看到靜思語說:「多做多得,少做多失。」他深刻體會勤勞不僅可以幫助自己,更可以幫助別人,「朋友看到我的改變也想進來慈濟,讓我很有成就感!」
●
重型機具轟隆隆作響,將連日清出的泥濘往大卡車上堆放,災區各處逐漸恢復舊日景觀。
從八月九日至二十日,水患受災地區以工代賑人數近一萬七千人次,致贈物資超過五萬四千人受惠。慈濟志工將持續在大馬尼拉地區及黎剎省進行援助,幫助受災鄉親安頓身心;更祝福受災鄉親日後能從受助者成為下一個幫助他人的人。
【菲律賓八月水患 慈濟援助小檔案】
‧以工代賑:16813人次
‧清掃區域:馬利僅那市囊卡里、馬蘭代里、杜瑪那里,計順市舊巴拉拉里,黎剎省若迪格斯鎮卡斯拉漢村
‧熱食供應:14570份
‧致贈物資:麵包26396份、大米15510公斤,毛毯2218條、衣物3253件,杯盤、洗衣皂2092個、鍋子、消毒酒精、蓆子、環保袋1046個
‧動員志工:775人‧總受惠人數:70879人次
(資料提供/菲律賓分會 統計至2012年8月20日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