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9期
2012-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武漢兒童福利院
  助人線上
  聞思修
  人文教育
  特別報導‧東亞洲水世界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二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9期
  二十三日 生命貴人

 

◆7‧23《農六月‧初五》

【靜思小語】沈淪在黑暗中,找不到貴人;守護心念,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守護心念,寫好人生劇本

二○一二年慈濟全球教育年會,計有一千九百二十人參與,包括海外八個國家、三百三十五人。為慶祝「慈濟教師聯誼會」與「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成立二十周年,慈青、慈懿會成員、教聯會老師以及大愛媽媽,共同呈現「法譬如水」經藏演繹。

早會時間,上人讚歎演繹中人人同一心念、同一動作,展現「立體琉璃同心圓」,開啟清淨懺悔道場。

「大家手勢、動作合齊,讓人看見佛教的清淨、圓融而美好;隆隆的鼓聲與悠揚的鐘聲,加上大眾明朗的唱誦,展現『心鐘鼓舞,法海昇平』,帶領見聞者同入法海。這是人人『合和互協』而成就的莊嚴法會。」

二十年前一群有心的老師,不斷招募志同道合者,漸漸形成一個發揮使命的教育團體——慈濟教師聯誼會;在同一年,也成立了「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時光不斷流逝,人、事、物也在分秒中不斷遷變,上人感恩二十年後的現在,已見到教聯會與慈青法脈傳承。

「二十年前即發心投入的老師,現在已經增添了不少白髮;過去他們用心教導的小學生,現在也已經成年且成為社會的菁英。由此可見,只要發一念好心,就要把握,才能在人與人之間接續傳承,成就永恆的『道』。」

老師對學生影響深遠,上人舉實例說明——

「五十年前我剛離家修行,輾轉來到花蓮慈善寺掛單。某天,在寺院旁的井邊洗衣服時,看見一個小女孩要去上學,突然指著寺院後方的鐵路說:『老師教我們不要走鐵軌,他自己還走鐵軌!』這個景象深銘我的心版——老師一定要以身作則,善盡教育使命。」

臺北葉慮縑老師教學活潑廣受肯定,一九九八年投入教聯會;豈料到加拿大留學的小兒子返國退伍後,受到誘惑染上毒癮,還向地下錢莊借錢買毒,常有人上門討債;之後孩子離家、斷了音訊,讓葉老師夫婦很痛苦煎熬。

某天深夜,五個黑衣人拿兒子簽的本票來討債,進屋看到客廳有上人法相,就詢問葉老師是否為慈濟志工?葉老師表明自己是慈濟委員。這群黑衣人中,有人曾在監獄服刑時受到慈濟人關懷,轉而同情這對無奈父母,決定只拿本金,不收利息。

幾年前小兒子返家,葉老師花了一年多時間陪伴孩子戒毒,並鼓勵他勇敢面對司法;如今孩子已出獄並有穩定工作。葉老師在教育年會中勇敢和大家分享這段經歷,鼓勵有類似遭遇的家長,不要放棄孩子。

佛陀成道後對五比丘說法,首言「苦諦」。上人表示:「人人身上都有一部經,每一本人生經典都有『苦』;而人生若不見苦,就無法體會道理。所幸寫經的人就是自己——要用心寫好此生的經典、來生的劇本,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上人教導大眾,沈淪在黑暗中,找不到貴人;要細心守護每一個起心動念,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募心募愛,珍惜點滴善念

江蘇泗陽中學同學張彩虹接受慈濟助學,聽到志工分享「竹筒歲月」的慈濟緣起,就用牙膏盒當存錢筒,每天存入一毛錢;兩個月來累積了五元一毛,捐作助貧善款。

「點滴雖微,『粒米成籮』,不可輕視。」與美國黃漢魁師兄談話,上人舉此為例,表示「募心」要從慈濟人本身做起,每天發心投竹筒,培養把小愛化為大愛的心念。

「會員減少、捐款減少,主因其實是人無心,而不是經濟不景氣。與其計畫辦一場大型募款活動,不如用心維繫長期的會員——要設法連結會員的心,讓他們長久維持善念,並且樂於投入志工;如此對方才會愈來愈了解慈濟,進而發心行菩薩道。」

美國慈濟人常舉辦活動推廣素食、環保,也宣導「竹筒歲月」,帶動大家發善念;但上人指出,最重要的是持續發心。「不只是要讓人知道慈濟,還要讓人認識慈濟、進而投入慈濟。引導人將活動當時的感動,變成每個月、每天的持續行動。」

上人強調,捐款多寡是其次,必須先培養出開闊的慈悲心。「只要有開闊的大愛心胸,自然願意多付出;即使像窮苦的緬甸農民,也能每天存一把米,幫助更貧窮飢餓的村民。真正有心投入,就會有力量。」

能在平順生活中,體會人生苦難而發心求道,就是智慧。上人舉兩千五百年前印度悉達多太子為例,並非遭受痛苦或人生打擊而出家修行,是因為觀察到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苦、種姓階級的不平等現象,為天下苦難眾生而憂、為求真理覺道而出家修行。

「許多人生活平順,只專注在自己的生活範圍,看不到人間疾苦。慈濟人的責任,就是要啟發人人本具的智慧,願意利益大地人群。」

上人表示,將擁有的金錢用於消費,只是自己享樂,這種快樂很短暫。「能將金錢捐為善款,就能幫助別人;看到苦難人離苦得樂,即能由衷起歡喜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