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9期
2012-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武漢兒童福利院
  助人線上
  聞思修
  人文教育
  特別報導‧東亞洲水世界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二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9期
  七日 莫讓「消費」同時「消慧」

 

◆7‧7《農五月‧十九》

【靜思小語】欲念驅使,想要大於需要,「消費」同時也是「消慧」。

尊重法,勤精進

高雄慈濟人聯誼會中,上人從「為佛教,為眾生」的終身志願說起,期許眾人把握難得因緣,聞法力行、精進勤修。

「當初師父輕輕地說『為佛教,為眾生』,我就重重地接受,身體力行。時時自我警惕,身相儀表、語默動靜都代表佛教,一定要表現出佛教精神,且要說人聽得懂而且做得到的法。」

為達到「為佛教」的使命,上人不只說法、傳法,也盡所能帶動聞法者力行佛法,期待經由慈濟人的努力,讓「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許多人生活富裕,物質不虞匱乏,卻天天愁眉苦臉,覺得自己很苦,種種煩惱不離家庭、親子與生活瑣事。既接觸佛法,就要懂得用法理自我開解。」上人表示,「佛法生活化」即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佛法調伏自己的心、消除煩惱。

佛陀宣講《法華經》時,有五千人退席,多是「罪根深重」或「增上慢」者,佛陀表示「退亦佳矣」。上人引此教眾,有福、有善緣在菩薩道場共聚,應珍惜、尊重聞法機會。

「師父別無所求,只要求弟子為法精進——靜思法脈勤行道,需向內修心;慈濟宗門人間路,要在人間力行佛法。法入心、法入行,弟子修行有進步,師父會覺得很滿足,這比任何供養都來得重要。」

引法水,入法髓

「許多慈濟人是從善門而入佛門,既入佛門,就要稟承佛陀正法,把握時間、用心精進,增進慧命與道業。」上人表示,「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值得學習、深思的法理,入人群廣閱人生經典,可以從中學習、自我警惕,得見「無量法門」而「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上人指出,靜思法脈是內修,要穩扎「誠正信實」,由衷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願度眾生,要出於誠意,才能於菩薩道上恆行不退;眾生煩惱無盡,必須以正法導引正念,才能斷除種種無明煩惱;進入慈濟宗門,以信心深入佛法,才能學得無量法門;實實在在、老實修行,才能成就無上佛道。」

上人表示,法脈就如血管;靜脈、動脈裏的血液則需要法髓製造。「佛法細膩如水,能洗滌內心的無明;法髓更是微細的法,能增長慧命。要用心把法水提升為法髓,法髓常存於心,就能不斷湧出法水清泉,自度度人,讓智慧不斷增長。」

慚愧心,生警惕

第一階段「環境教育師資培育研習課程」於高雄靜思堂舉行,來自全臺一百五十位學員,用心吸收環保新知與環保經驗。

上人勉眾提起恭敬心,敬愛大地,斷除口欲與心欲。「莫為了欲念而消費,如此『消費』同時也『消慧』;應該勤儉付出增智慧、長福德。」

慈濟環保志工無分晴雨,日日辛勤為保護大地環境而付出,在生活中落實節能減碳。上人以此為例,表示環保不只有技術,也要有一套「法」,才能帶動人人的心靈方向,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

與高雄慈濟人溫馨座談,因胃癌往生的李聖芬師姊,家屬感恩慈濟人在其生前輪流陪伴與照顧;師姊的兒子張哲諭,更發願未來成為醫師,照顧病苦之人。

「人生無常,此生劇本的長短,已在過去生寫定。若能為大地、人群付出,不空過時日,生命的深度與廣度因而拓展,短暫人生也能過得豐富又精采,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價值。」

上人表示,並非鎮日勞動、忙碌,就會「過勞」;終日無所事事、處處遊樂享福,短暫的一生就此消逝,實為可惜。

「曾有人問我:『師父,您凌晨三點多起床,鎮日忙碌至夜間,這分精神力量從何而來?』我答:『從慚愧心來。』看到環保菩薩日日精進做回收、分類,其中不乏八、九十歲高齡的老菩薩;而我只會呼籲,無法力行,所以起慚愧心自我警惕,務須把握分秒不空過。」

上人感恩志工們以生命投入慈濟,更盼大家日日引法入心,持續為天地人間付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