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0期
2013-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在約旦
  發現歡喜‧美國
  人間問路
  同個屋簷下
  出版書訊‧《咫尺幸福》
  天涯共此情‧緬甸
  天涯共此情‧印尼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大陸雲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0期
  十四至十五日 信根深,道心堅

◆6‧14~15《農五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奢侈生活不見得快樂,淡泊生活不見得是苦;求「利」不如求「法」。

敬信心,入覺海

晨語時間,上人講述一則佛典故事——

過去無量劫時,人人發心修行、護法。有一佛名為普德增上雲音燈佛,教化無數菩薩、聲聞、緣覺,當其入滅後,受教者在各地傳法,其中,在地球傳法者為「聲明法師」。

一個邊境小國名為「堅牢」,城中有位年輕居士名喚「堅眾」,他發願尋找佛法真髓,將正法普遍施行人間。有天人告訴他,聲明法師正在加毘羅城弘法,可以前去求法。

堅眾居士立即前往。聲明法師為他說甚深清淨妙法,能集一切菩薩善根、斷除一切疑慮,令眾生歡喜的大乘經。堅眾居士聞法歡喜,從此追隨聲明法師,日日精進勤修。

天魔故意幻化成聲明法師的樣貌,與一位美女卿卿我我,藉此煽動堅眾居士的道心。堅眾居士深信法師不會作此背法犯戒之事,應是魔眾所為。天魔、幻境敵不過居士堅定的信心而消失。

經過此一境界考驗,居士自勉更加精進修行,不讓自心稍有動搖而墮入魔道。

「修行過程中,難免遇到種種境界考驗。要堅定信心、堅持道心,對於佛、法、僧三寶『志心虔誠敬仰』,以敬信之心,虔誠接受佛法。」

上人教眾,心定下來,精進行走「大菩提道」,就不會受境界影響;自心道場堅定,就能將所聽聞的法展現於言行,「法遍人間施教」,自度度人。

「自心就是修行道場;心處覺海,就能感受生活中一切人、事、物皆有法。不僅自己得法受益,還能傳法度人。」

息欲念,得平安

近日歐洲飽受水患所苦;美國中西部七個州,十二日遭受威力強大的暴風雨襲擊,導致大範圍停電;三年前遭強震的海地,正面臨嚴重饑荒,每三個人就有兩人餓肚子。

「人類的欲念不休止,大乾坤四大不調的災禍就不會停止。」全球災難頻傳,早會時上人呼籲自我修心,還要引法入人心;唯有人類覺悟而改變,天下才能平安。

「人類不反省,乾坤難安定;人類不覺悟,天下難平安。但願佛法普傳於世,人人信受奉行,人間才能平安、大乾坤才能調和。」

習人文,啟發愛

十五日與慈濟大學老師談話,上人分享昨天技術學院畢業典禮,莊嚴隆重亦不失溫馨,充分展現慈濟人文。

「『慈濟人文』不只是名詞,『感恩』也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慈濟人將真切的愛由衷表露出來,就是感恩。」

現今人心不調和、思想偏差,教育是希望工程,上人期勉師長更用心教育,引導年輕人回歸清淨善良本性,守持人倫道理。

「假如一直把心中的感恩、真情壓抑住,常常表達對人、對事的不滿,清淨的真如自性就會被無明惡念掩埋。」

上人期許慈濟學校能與社區志工結合,帶領學生一起訪視貧戶、服務貧病者;藉以「見苦知福」,從每一部苦難的人生經典中探討苦因、深思人生道理。

「慈濟早已開闢出人文道路來,這是一條用寸寸愛心鋪出來的路,也有很多人走在路上了。老師必須要對人文有信心,唯有對慈濟人文有信心,才能安然走上這條道路,和大家一起繼續用愛鋪路。」

上人期許師長們提起「志為人師」的使命感,融入慈濟人文,引導學生增長慧命。

縮小欲,志於道

一位因創業連番受挫而灰心喪志的年輕人,向上人述說內心鬱結。

上人以一則真人實事開導——曾有一位男士在大企業任職多年,自行創業後開發許多新產品,雖然功能很好卻總是推廣不出去;後來他將產品專利賣給大企業,為對方帶來很大的利潤。經過屢次努力都是同樣結果,他非常想不開。

「當時我用一個比喻告訴他:『同樣拿銅板丟到水裏,你的銅板沈在水底,大企業家的銅板浮起來。你有智慧,能開發出許多好產品,但是沒有福報;大企業家有福報,不需要自己動腦筋,只是購買有潛力的產品,就能因此賺大錢。』」

上人指出,現世的福德因緣,是過去生造作所得,無須憤恨不平;再者,若賺錢是為了生活,一個人、一個家庭所用亦有限。

「人的生活可以過得很奢侈,也可以過得很平淡;奢侈生活不見得快樂,淡泊生活亦不見得是苦。世間財夠用就好,莫放大『利欲』。若生活不致艱難,就將發展事業的心轉為求法精進心,把握時間體會道理。」

慈誠師兄們來自不同家庭背景,有人一生富裕順遂,也有出身貧寒、一生勞苦波折。「但是大家有相同的心志、平等共事,付出而得輕安自在。唯有開闊心靈,身心投入慈濟,才能有真切體悟。」

上人強調,經就是道,道就是路。「眼前的康莊大道若不起步邁進,豈能體會路上的風光?」

年輕人懺悔過去對父母不孝。上人言,自知有習氣而心生懺悔,就要及時改過。

 「若子女的臉色總是憂鬱,父母就跟著憂愁;子女有煩惱,父母就跟著有煩惱。孩子身心不健康,最讓父母擔憂。不讓長輩擔憂,就是報恩;能為人群付出,就是感恩。」上人深切期勉。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