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3期
2015-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3期
  五月二十八日 斷煩惱,滅苦因

5.28《農四月‧十一》

【靜思小語】歷經人群磨練考驗,才能真正斷煩惱。

契佛心,行大乘

嚴重熱浪侵襲南印度安德拉省和泰倫加納省,氣溫逼近攝氏五十度,已有超過一千一百人死亡。強震後的尼泊爾,雨季即將來臨,還有數十萬人生活在斷垣殘壁之間,雨後帳棚淹水潮溼,不知如何生活……

早會時間,上人有感而言:「相較之下,身在臺灣很有福。有福之人,要想到苦難人,提起熱情與愛,為苦難人付出。」

佛陀在世時帶領僧團,在宗教信仰繁多,及種姓制度、階級分明的社會裏,要用短暫幾十年歲月開導眾生、啟發人人智慧,確實不容易。上人感嘆:「眾生執著,難以打開心門接受法。佛法能淨化人心;人心不淨化,天地之間就不能調和。」

《法華經‧信解品》中,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犍連等四位上首比丘來到佛前,誠懇表達過去致力於斷除煩惱、不攀世緣的修行方法,提不起修學菩薩法的興趣;直到佛陀為舍利弗尊者授記,才體會佛陀本心,了解自己也能修學大法,廣度眾生。

上人說明,修行有次第。「要覺悟成道,就要斷除煩惱;要斷除煩惱,必須通過人群的磨練與考驗,在人群中成長智慧,廣結善緣、累積福德資糧。」

每天志工早會,都能聽聞醫療志工分享在醫院所見的種種人間苦相,除了身體不由自主之苦,還有家屬親情牽絆之苦……上人表示:「無法斷除苦難的因與緣,煩惱與業力就會生生世世延續。要發大乘心、行菩薩道,不受世間的無明濁氣污染,也不受愛恨情仇牽絆。」

《法華經‧授記品》中,跟著佛陀修行幾十年的長老比丘,看見佛陀為迦葉尊者授記,想著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慧根,也能得佛授記?「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既擔心又盼望。

上人說明,長老比丘尚未契入佛心、不曾想過自己也能成佛。「眾生無量、煩惱無邊,讓長老比丘缺乏自信行菩薩道——不知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方法,能對治眾生的種種無明煩惱。其實,行菩薩道不困難,只是一念心沒有轉過來、不敢身體力行,才會覺得困難。」

關鍵就在轉念與力行。上人提醒,生在科技發達的現代,閱讀佛經、聽聞佛法並不難;但聞法若沒有力行,就如同飢餓的人,眼見豐盛的美食擺在面前,卻不得享用,所以不知食物滋味也吸收不到營養,仍然飢餓。

「行菩薩道,要踏上苦難之地,見苦難相、感受其苦,進而應其所需,救拔其苦。」上人強調「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聽法入心、體解法理,還要落實在人群中;如此修行路上就能穩步前進。

 

傳髓脈,護道德

「走入人群,體會眾生苦難,卻不受苦難、濁氣影響,輕安自在為苦難人拔苦予樂,就是菩薩。」尼泊爾視訊會議中,上人肯定長駐當地的同仁堅定道心,令人讚歎。

「要步步穩定、踏實前進,真誠陪伴、用心傳法——將無私之愛傳承給當地志工,讓粒粒純淨種子,將來都能成為一棵棵大樹,再生無量種子。」

教育董事會中,上人憂心學校教育不再注重道德、品德的培養,將使社會失序。

「倫理道德是人類文明的精髓,要有永續而且優質的傳承。能把人類優良的道德觀念落實,才是真正好的教育。」

上人強調,從事教育工作,要有「傳道」精神,所傳的「道」,就是道德倫理觀念,也是人類社會的「髓脈」。

「骨髓健康、人體健康,生命才有保障。反之,喪失道德,學問愈高、愈聰明,犯罪可能就愈多,擾亂社會的後果,不堪設想。」

上人叮嚀慈濟學校要守護好「校髓」,永續優質教育人文。「莫擔憂少子化影響學校招生,要提升教學品質,為社會培養學德兼備的人才,是慈濟教育的使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