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3期
2015-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3期
  五月二十七日 以智慧濟蒼生

5.27《農四月‧初十》

【靜思小語】莫以知識牟私利,要以智慧濟蒼生。

珍惜付出機會

與馬來西亞志工談話,上人表示,五十多年前決心離家修行來到東部,感受到交通不便、建設落後,青壯人口為了謀生而外移西部,更讓此地有老化、凋零,日落西山之感。

當時北迴鐵路尚未開通,從花蓮到臺北只能倚靠蘇花公路;道路沿山開闢,一邊是山壁,另一邊是懸崖,崖下即是大海。狹窄路面無法會車,必須集中到某一處較為寬闊的平臺,南下的車輛通過了,北上的車才能過去,拉長交通時間。也因為交通不便,導致產業落後,民生凋敝。

「初來到東部,我所看到的就是貧困的生活、老化的社會。探病時看到難產婦女的一灘血,心裏很難過,感覺到花東民眾缺乏各方面資源。」

當時奉師父印順導師之命準備到嘉義的道場,花蓮一群常來聽經的家庭主婦不願上人離開,聯名陳情希望上人留下;加上與三位修女論教……諸多因緣,激發上人決心成立慈濟救濟貧苦。

「我希望讓大家知道,信仰佛教不只是口頭宣說,更要身體力行,對社會有貢獻。每天存五毛錢濟貧,天天提醒自己發好願、做好事。會員捐款不拘多寡,主要在於啟發善念、淨化人心。」

慈濟在克難中成立,秉持單純、無私之心,一路走來;上人表示,四大八印都是隨著因緣,應社會人群所需而建立。

「感恩每一位慈濟人甘願付出,自費自假、珍惜每一次付出機會,儘管身體難免感受疲累,但是心靈輕安踏實;看到苦難人獲得援助、露出歡喜的笑容,即使再累再苦也心甘情願!」

 

修出相好莊嚴

「世間有形之物,都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四大之外還有『空』,就是虛空法界。『虛空』就是『宇宙』,佛陀就是通達宇宙天地真理的覺悟者。」

與眾談述「宇宙大覺者」佛像意義,上人表示,覺者與凡夫的差別,在於覺者以智慧、平等心關懷宇宙萬物;凡夫則是運用知識牟求眼前利益、不顧其他。

「佛陀慈悲包容宇宙萬物,更關心眾生所在的地球;所以『宇宙大覺者』的造像,就是佛陀在虛空中膚慰地球的形象。」

上人指出,後世無法追溯佛陀真實樣貌,而經典所描述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多是讚歎佛德。「何謂『相好莊嚴』?只要讓人見之起恭敬、歡喜心,就是好相。」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