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善願的加成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耀華
 |
曼谷義診現場燠熱難耐,但曾慈慧與先生羅恩整日坐在報到櫃臺的電腦前,了解電子病歷運作狀況;曾慈慧說:「羅恩一忙起來,倒是忘了時差的問題,精神奕奕。」
|
馬來西亞慈濟人長期關懷難民獲得肯定,
加上慈濟在美國深耕醫療志業二十多年,
因此美國有關單位
商請慈濟合作照顧泰國境內難民,
彼此貢獻心力與經驗,成就好事……
泰國曼谷慈濟難民義診現場,一位充滿幹勁的華人女性,與一位高個子、說話慢條斯理的西方男士,一前一後地穿梭會場,時而關心掛號進展,時而走進診間了解醫護人員需求。他們是一對夫妻,也是一對在社會服務上相伴的心靈伴侶。
美國慈濟志工曾慈慧與她的先生羅恩(Ronald Boudreaux),投入美國慈濟義診服務已有二十多年,這次來到曼谷難民義診現場,主要就是為了電子病歷系統的整合與調整而來。
●
美國加州為農業重鎮,大量農工需求來自於中南美洲,這些勞力人口不乏偷渡客,並隨著收成季節「逐作物而居」,一路遷徙。非法的身分,居無定所的生活型態,生病時只能服用成藥。
二十四、五年前,農工雇主主動向慈濟求援,志工評估後定期舉辦義診,科別以中醫、西醫、牙醫為主──中醫解決農工勞動後的痠痛問題,西醫是感冒、外傷、急病等治療,牙醫則能滿足他們最迫切的口腔疾病需求。
因為語言隔閡,農工們腦海中只對兩種人物形象有鮮明的認知,就是穿著制服、胸口繡著標誌的警察或移民局的執法人員;因此剛開始看到穿著制服、衣服上還有蓮花標誌的慈濟志工拜訪,以為是執法人員來了,嚇得緊閉門窗,直到翻譯人員以西班牙語解說,農工們才放心地踏出家門看診;慢慢地口耳相傳,病患愈來愈多。
時間一長,病歷的建檔與整理出現困難。由志工支援的手寫病歷,因每個人的字跡不一樣,且墨西哥人雷同的姓氏又多,造成分類存檔的難題,還曾經出現一位病人有四個病歷的狀況。
從事資訊相關工作的羅恩,看到慈濟志工為了這件事情傷透腦筋,於是告訴妻子:「我來試試看。」羅恩在義診現場觀察,從掛號開始到診間問診,每個流程需要的病患資料,一一整合,建構一套電子病歷系統,此後只要輸入病患的基本資料,過往的看診紀錄與用藥資訊等,都能一目了然。
也因此,二○一五年一月起,泰國慈濟分會開辦難民義診時,也同樣以這套電子病歷系統來整合病患資料,讓義診動線更為順暢。
 |
走入慈濟,不僅改變曾慈慧的生涯規畫,也改變內向的個性;她多次站在國際場合分享慈善足跡,每一次她依舊感覺緊張,但只要想到或許能接引更多人一起做好事,她就不退縮。
|
前線後援,接引善緣
看到曾慈慧在義診現場東奔西跑,腳步只為需要的人停留,很難想像這樣衝勁十足的女性,其實幾年前才接受過髖關節手術,她那看準目標就往前衝,決不遲疑的個性,常常讓在後頭跟著看著的先生羅恩,為她心疼。
曾慈慧三十多年前從臺灣移民到美國,從事媒體業,每每採訪報導弱勢族群時,都覺得因為工作的角色,無法真正為其發聲,她的母親於是建議她去做慈濟志工,實際投入第一線關懷;她也在美國的醫院當義工,從中發現相關體系規畫完整。
一九八八年,美國慈濟開始推動醫療志業,志工們得知曾慈慧長期在醫院擔任義工,遂邀請她幫忙整合、帶動志工人力;曾慈慧欣然接下任務,也同時調整了自己的生涯規畫,離開傳播業,投入美國大型醫院的醫療行政行業。
曾慈慧協助患者與醫護人員及院方良好互動,扮演居中橋梁,也需要大量的整合與溝通,因此認識許多在同樣領域相對有經驗的人,在互動.中分享慈濟,甚至接引進到慈濟一起付出。
從獅子山共和國到美國落地生根的史蒂芬‧豐巴(Stephen .T Fomba),即是在幾次慈善活動中與曾慈慧認識,聽到慈濟關心西非國家的伊波拉疫情,卻苦無了解當地情況的對象執行援助方案,史蒂芬隨即表示自己一直希望能回母國投入關懷。經過慈濟美國總會評估與了解,即促成了慈濟在獅子山的援助計畫。
「因為在職場,有更多機會能與社會各領域人士接觸,也有更多的機會讓人們了解慈濟,因此我一直不願意放棄我現在的工作。」曾慈慧說,雖然曾暫時離開職場擔任全職志工,但待計畫上軌道,她還是回到職場,創造接引更多人了解慈濟的機會。
「我原本是個性內向的人,沒想到有一天需要站在臺上與人分享慈濟。」一、二十年來,每一次上臺她仍然感覺緊張,不過只要想到因此有更多人一起來做好事,她就不會退縮。
過程中也遭遇考驗,有過氣餒的時候,曾慈慧說:「聽到證嚴上人說法,每一尊佛在成佛之前,都需要經過磨練,我就放下了。」她常常告訴自己:「上人已經將門開好了,我只需要在門口招手,帶人進門,只要他們往前走得穩了,我又可以回到門口繼續招手。」
受到曾慈慧的影響,在能源公司上班的羅恩每個月固定捐出部分薪水給慈濟,他的老闆也以公司名義,捐出一筆與羅恩捐款相同數額的善款給慈濟。曾慈慧形容先生是「單純的善良」,往往看見哪裏不足,就在她背後協助圓滿,並不一定要有掌聲;也因此,他是她最厚實的後盾。
 |
曾慈慧(後排左一)與羅恩(後排左二)拜訪來自敘利亞的奧瑪(Muhamad Jamal Omar;前排左一)一家人,他們為了逃避戰禍來到曼谷。二十一歲的奧瑪參與慈濟義診翻譯工作後,感動慈濟志工的付出,主動表示不支薪。
|
尊重差異,同心協力
慈濟美國總會長年耕耘慈善與醫療,逐步成為美國社會福利制度中一個資源提供者,也是美國聯邦政府登記有案的慈善組織。以華裔為主的志工群體,和政府單位、各慈善組織及受助對象,除了相互了解、彼此互信,還有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才能夠逐步地往前走。
二○一○年七月,聯合國召開經濟社會理事會大會,會中正式通過「佛教慈濟基金會」成為「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特殊諮詢委員」(NGO?in Special Consultative Status with ECOSOC),這是東方慈善組織與國際交融的一個里程碑。
曾慈慧分享,美國是很多弱勢族群心目中的天堂,社會福利制度健全以及慈善資源整合良好,特別對難民來說,一旦獲允接納,從進入美國第一步到安身立命,都能獲得照顧。也由於慈濟與聯合國難民署在馬來西亞的合作經驗成功,二○一四年六月,美國國務院徵詢慈濟泰國分會,能否協助照顧境內滯留難民。經泰國與美國兩地志工討論,由美國慈濟備妥資料,直接呈報國務院申請,很快獲得通過撥發經費,規畫為期一年的曼谷難民義診服務,並向美國國務院專案基金會回報成果。
「我們有優秀的志工,有完整的醫療體系,只需要加強量化的數據。」多次參與聯合國會議的曾慈慧提到,較為感性思考的東方人擅長分享動人的故事,再加上追求務實的西方文化,提供確切的數據,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服務成效。
以電子病歷的應用為例,志工從中歸納了解,不一樣族群的人們需要加強哪些個別化的照顧;其他慈善組織也能得知慈濟慈善足跡遍布的區域,未來在規畫援助方案時可以邀請慈濟合作。二○一四年,一群中南美洲的無國籍孩童來到美國尋親,聯合國難民署安排他們住進難民中心後,馬上組織醫師提供健檢,此時就邀約了慈濟人醫會協助牙科,因為他們曉得,慈濟在牙醫的資源與醫療器材的整合,是最完整的。
美國非常重視各組織的專業分工與合作,曾慈慧分享:「上人給了我們機會、給了我們空間去付出,我們很珍惜。在美國做慈濟,要學會展現自己的長處,表達能為整個團隊做出什麼貢獻;也學會縮小自己,讓我們成為社會福利組織中重要的一環。」
 |
來到曼谷觀摩慈濟義診的美國慈濟志工曾慈慧,拜訪翻譯人員阿尼爾(Aneel Sohail)。阿尼爾是巴基斯坦難民,目前受雇於聯合國難民署,來到曼谷三年多,慢慢接受許多無奈的現況。
|
●
此次的泰國難民義診服務,除了慈濟之外,同時有另三個慈善組織提出申請,包括協助申請居留、語言翻譯、提供基礎醫藥等三個方向,並且已落實服務。而許多在泰國投入難民照顧多年的慈善組織,主動協助宣傳慈濟義診,一環扣著一環地串起,合力協助難民身、心、靈的需求。
地球村時代,遙遠的國度如今已是鄰居,東方的慈善組織與西方文化融合時,如何發揮感性的柔軟,又能兼具理性的務實,是慈濟人接下來的功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