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3期
2015-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3期
  五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 修而不休

5.22~23《農四月‧初五至初六》

【靜思小語】莫貪「休」息,要分秒不空過「修」行。

善行永續

基金會董事會中,上人回溯三十多年前籌建花蓮慈濟醫院的初衷:「慈善工作只靠大眾捐款才能運作,長期照顧的貧戶,有可能面臨斷炊的窘境。若慈濟醫院運作順利,或可成為支援慈善的一口活井,讓慈善志業不致中斷。」

上人譬喻,就如興建一座大蓄水池,雖然容量很大,還是要靠上游的溪水、河水,或是點點滴滴雨水累積,才能供應廣大範圍用水;假如上游水源中斷,或長期乾旱無雨,水池將漸漸乾涸。

「當時許多關心我的人善意勸阻,認為籌建醫院與醫院營運,都要面對非常龐大複雜的人與事,怕我虛弱的身體無法負荷;請我為花東眾多貧苦人保重身體,認真做慈善就好。」

長期受心臟病所苦,那時正是上人健康狀況最谷底之時,感覺世緣將盡。「為了替貧胞做長遠打算,我希望利用有限的生命,盡快把醫院蓋起來——不只是因為醫療可以救人,若醫院營運有餘,還可以供應慈善,成為永續救人的活水源頭。因此我下定決心,若還有三十年壽命,我寧可縮短為五年,也要拚命把醫院蓋起來。」

慈善志業,也是從一無所有中,克難建立起來。四十九年前,上人與幾位出家弟子借住在普明寺,自己生活都難以溫飽,卻不忍見貧民之苦,以縫製嬰兒鞋及號召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累積這點點滴滴小錢,展開救貧工作。

「慈善工作若僅靠社會大眾善心捐款,難保長久;由醫院營運挹注慈善力量,就是『永續』的理念。」

靠著人人真誠付出,慈濟走過將近五十年,才累積出今日志業成果。上人表示,慈濟一如過去克難時期,珍惜且妥善運用點點滴滴善款。「期待社會大眾了解慈濟一路走來的艱難與堅持,讓社會愛心永續。」

 

以愛拔苦

緬甸羅興亞族難民漂流海上,飽受飢餓與疾病威脅;非洲中部蒲隆地動亂一個多月來,至少七萬人逃往鄰國坦尚尼亞,邊境難民集中處上週爆發霍亂,已有二十多人喪生……

世界上貧窮、飢餓人口有增無減,富裕國度浪費食物的狀況卻愈益嚴重。法國國會近日通過新法,強制大型超市不能棄置賣相不佳或滯銷的食品,必須捐贈給慈善機構,或餵食動物、培養堆肥。

「珍惜點滴物資不浪費,就是惜福的表現。」二十三日早會,上人肯定法國政府頒布惜福法令;也讚歎馬來西亞政府出於人道考量,號召民間組織合力援助海上難民。「主政者展現寬廣的心懷與高度智慧,鼓勵人人行善做好事,是對人民正向的教育與帶動。」

尼泊爾視訊會議中,上人囑咐,要把握因緣培養當地種子志工,以便落實日後中長期援助計畫。

「『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要真正拔除受災民眾的苦、安住他們的身心,才能進一步引法入人心,將佛法帶回佛陀的故鄉,成就人間淨土。」

上人致勉,付出無所求,天天都很「幸福」。「別人『休』息,慈濟人要『修』行——分秒不空過,安住苦難人身心;就如在黑暗中灑落陽光,讓人感受愛心溫暖。」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