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五日 心寬念純

5.15《農三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不念舊惡,不起瞋心。
靜思,禪定,寬諒
凡夫迷茫,心中充滿煩惱、無明,覆蓋真如本性。晨語時間,上人惕眾,無明、沈淪,是一念心;覺悟,也是一念心。
「行菩薩道,須發『四無量心』、立『四弘誓願』,不斷修除貪、瞋、癡、慢、疑無明習氣,直到煩惱不再動搖己心,就能覺悟成佛。」
上人表示,修除無明,煩惱不生、心地清淨,則菩提現、智慧生。
「有智慧者明辨是非善惡,不會放任偏袒。即使面對他人惡意傷害,要誠意說明,也要寬諒以待,不念舊惡、不起瞋惡心,這就是『心寬念純』的修養。」
人心無明,世事紛擾。上人教眾用心觀察、靜心思惟,還要有定力;知社會人心之病,善用佛法對治。
「思惟修,清淨智慧浮現;明是非、懂道理,才能不受偏頗言論影響,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走上智慧之道、菩提之路。」
不受「諂誑」蒙蔽
佛陀時代,提婆達多出於嫉恨心,用盡方法破壞僧團、危害佛陀性命,但還是不能動搖佛陀的地位,也影響不了多數出家弟子對佛的敬重。
提婆達多變本加厲,想出更激烈的方法來攻擊佛陀,在大庭廣眾下,假意懺悔過去對佛、對僧團的陷害。佛陀看出提婆達多的「諂誑」——心念諂曲,為達目的而獻殷勤、說謊話,因而不接受他的懺悔。跟隨提婆達多而來的外道受到煽動,於是批評佛陀心量狹小,發起輿論攻擊。
比丘們長年隨佛修行,了解佛陀教法,因此挺身向大眾說明,提婆達多不是真心懺悔,只是運用「諂曲」手段陷害、攻訐,要讓佛陀在道理上站不住腳。
佛陀於是向這群深體佛心的比丘們說明,自己與提婆達多的宿世因緣——
久遠之前,有一位國王梵摩達深具慈悲心,疼惜生命、保護生靈,下令人民不得打獵。一位獵人不願遵從,變裝假扮成修行人避人耳目,進入森林後繼續獵殺動物。
森林中有一隻吉利鳥能通人語,將獵人的惡行公諸於世。獵人因此對吉利鳥心懷怨恨,誓言報仇。
佛陀說:「當時的吉利鳥,就是我的前世;獵人則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梵摩達王就是如今的舍利弗尊者。」
「人心複雜,懷抱惡意卻以善言善行偽裝。若心中無法、沒有智慧,就容易被蒙蔽、受煽動。」上人以此佛典故事警惕大眾,要時時用心,莫被表象蒙蔽。
「要提高警覺,用心觀察他人言行;若發現他人『諂誑』,要用寬大的心悲憫、原諒,也要提起智慧,不被表象蒙蔽,如此言行才不致受誤導而偏差。」
心能轉,路就轉
十六歲青春年華,就因痲瘋病被隔離在新莊樂生療養院的林葉師姊,前天晚上走完八十三歲人生。消息傳來,上人雖感不捨,亦真誠為她祝福。
早會時間,談及林葉師姊,上人讚歎她不被病痛打倒,善良開朗、樂於付出的菩薩心行。
「一九八九年開始,幾次親身探訪樂生,看到病友們五官變形、肢體殘缺,因病吃盡了苦頭,卻能虔誠向佛,苦來樂受;他們心中無欲,安分守己,用修行的心追求佛法,如此甘願的人生,讓我很震撼、很感動!有人說,樂生院是『現相地獄』,但我認為,那裏是『超越天堂的地方』——是人間淨土。」
即使容貌變形,林葉師姊等院友,卻能超越對形象的執著。上人讚歎:「他們心境亮麗,不受病相、病苦障礙,真正修除煩惱無明。心轉,道路就轉——本來是接受社會幫助的人,從籌建花蓮慈濟醫院開始,他們就轉變成為助人者,一心一意護持慈濟志業。」
相隨心轉。上人表示,打開心門的林葉師姊,相貌愈來愈莊嚴,也勇敢走出樂生療養院,接近人群去愛人;人們從而了解她、接受她,還有許多人受她影響而改善了人生。
「林葉師姊此生現病相、依隨因緣來度人;但願她帶著清淨的心、清淨的法而去,換一個健康的身體,再來人間度化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