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3期
2015-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3期
  五月十四日 勤拭心鏡

5.14《農三月‧二十六》

【靜思小語】啟發內心光明,照亮外在境界。

大愛撫慰人心

位在加德滿都巴塔普區的「牟尼精舍」,是一間有五百年歷史的泰國古寺,近日歷經兩次強震受損,常住師父們生活難以為繼,仍收容了七十多位受災鄉親。昨日慈濟人前往致贈兩千一百公斤白米、三百公升食用油及兩百公斤豆子等,為寺裏兩百多人解燃眉之急;今日將前往義診。

早會時間,上人開示,慈濟人帶著滿滿的愛心以及災區所需的醫藥與物資,一梯接著一梯奔赴尼泊爾,以愛接力付出,陪伴受災民眾流淚、歡笑,付出無所求,只願人人身心安定、生活安穩。

「愛心無遠近。在這片殘破的瓦礫堆中,看見人間菩薩的無私大愛,如此燦爛光明、清淨無染,充分展現了人性光輝。」

 

減災希望工程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臺灣集集大地震,中部八百多所學校嚴重受創。教育部籲請民間認養災區一百零八所中小學重建工程,慈濟援建了其中五十所學校,橫跨臺中、南投及嘉義三個縣市。

慈濟不只是重建毀損的大樓,而是規畫嶄新的校園——全面採用SRC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強化耐震度,更是融入社區特色的綠建築。歷時三年多用心規畫、建設,二○○三年四月五十校全部竣工,耗資超過新臺幣八十二億元。

歷經九二一大地震洗禮,臺灣民眾對於建築防震意識提升;然而時至今日,臺灣仍有許多學校早年興建的校舍,隨著歲月老去成為危樓,卻苦無經費整建,而向慈濟尋求援建。

去年十月,教育部及屏東、臺東縣政府,與慈濟簽署「希望工程協議書」,援建兩縣共十四所中小學。

上人指出,氣候變遷、四大不調,驚世災難愈來愈頻繁,尤其地震有愈來愈強、愈來愈淺層的跡象。「災難導致生命消逝,是無法挽回之痛;因災受傷,使肢體殘缺或無法行動,也是一生的遺憾。建築毀了還能重建,人命傷亡難以復原。許多學校都是老舊危樓,一旦發生強震,後果不堪設想。」

上人強調,災難發生時,孕育社會未來主人翁的學校不但不能倒,還必須作為社區的避難所,庇護師生及社區民眾安全;所以慈濟願意接受政府與校方委託,義務承擔援建重責。「建築工程,要朝『減輕災難影響』的方向去思考、設計,力求減災、防災。」

這項「減災希望工程」,包括屏東境內的公正國中、高泰國中、內埔國中、里港國中、枋寮高中共五校,整建工程已在去年底展開;而臺東縣的建和、馬蘭、光明、復興、康樂、鹿野等六所小學,以及桃源、關山、知本三所國中,也於今年開始進行工程。

上人強調,建構學校,就是建構教育的樂土,更是建構社會未來的希望。因此,慈濟除了採用高標準的安全結構建造,並針對各校需求與特色進行設計,希望為下一代建構安全堅固、且充滿創意的成長空間。

慈濟走過將近半個世紀,以無私大愛為臺灣付出;面對近來社會上有些誤解、曲解之聲,上人勉慈濟人「勤拭心鏡」,啟發內心光明、照亮外在境界。

「煩惱,會抹黑人的心鏡,使人看不清道理。要時時反觀自照、自問己心;若自心清淨,所見外境就是一片光明。期待大家堅定信心,不受污染,維護心鏡澄明,才能提起清淨智慧,以信心、毅力堅定初衷,持續向善力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