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3期
2015-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3期
  五月六日 感恩心,化仇怨

5.6《農三月‧十八》

【靜思小語】誠懇之愛,終能化解怨恨。

惜福造福,菩薩行

尼泊爾強震罹難人數已攀升至七千多人,早會時間,上人感嘆,瞬間的地震毀傷大地、破壞建築,也讓許多寶貴生命消逝,顯示世間「苦、空、無常」之理。

「世間有形之物,都會經歷成、住、壞、空——在幾百年前建『成』的佛塔、寺廟,安『住』於這片土地,歷經數百年逐漸老舊敗『壞』,在此次強震中倒塌,終歸於『空』。親自踏上災區,見聞種種悲悽苦難的人間相,對於佛法的體會更加深刻。」

慈濟人四月底踏上滿目瘡痍的災區,以無私大愛付出,貼近苦難需求給予援助;上人肯定,這就是大愛無國界、造福人間的菩薩行。

「身處平安之地,不只惜福,還要發揮愛心再造福。能救人的人,就是最有福的人。」

與尼泊爾賑災醫療團進行視訊會議,上人叮嚀「務實謹慎,合和互協」。「尼泊爾賑濟之路邊鋪邊走,因緣逐漸成熟,坎坷路較為開闊平坦;仍要謹慎用心行走,早日拔除受災民眾苦難。」

 

正信不迷,學智慧

兩千多年前,佛陀誕生在王宮,自幼展現智慧與氣質;當時印度種姓制度分明,尤其四姓階級最底層的首陀羅,生活在貧苦、受人輕視的環境,世代子孫無法走出貧賤的命運。年輕的悉達多太子看到此現象,感覺人間矛盾重重,加上生、老、病、死的人生現象,讓他思考人生價值。

為找尋答案,他毅然出家修行,專心探討宇宙真理;直至因緣成熟,夜睹明星而覺悟成道。

「佛陀是人,是覺悟成道的聖者。要以尊敬心『聖化』佛陀,莫以迷信心『神化』佛陀。」與大陸天津、遼寧志工談話,上人表示,佛教是智慧的信仰,佛法合於科學與邏輯,並非迷信。

「要深入佛法真理,學智慧;莫追求飛天遁地神通,學迷信。道心堅固,才能用心專注。」上人強調「信為道源功德母」,學佛要提起信心,還要有正信。

《法華經》中記載,「常不輕菩薩」以平等尊重心看待每一個人,對人人恭敬禮拜;即使有人不理解而罵他、攻擊他,也只是閃避肢體攻擊,認為人人都是未來佛,依舊虔誠恭敬對待。

「過去與人結了不好的緣,如同欠了業債,現在要歡喜償還,才能『隨緣消舊業,不更造新殃』。反之,一味計較、起衝突,仇恨愈結愈深,再如何求神拜佛,也不能轉變業力。」

上人教導,退一步海闊天空,就不至陷入僵局或產生衝突。「即使過去無意間造成誤會,讓人對自己有怨、有恨;時時以禮相待,在對方有困難時伸出援手,讓人體會到誠懇的愛,終有一天能化解怨、恨,同樣以禮、以愛相待。」

感恩尊重,能化解惡緣結善緣;上人期許志工開闊心量,常懷感恩、尊重心,落實在待人接物中。

「對於支持、成就我們做慈濟的家人或朋友,要感恩;也要感恩受我們幫助、救度的苦難人,啟發我們的愛心,讓我們有機會付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