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3期
2015-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3期
  五月五日 看見苦,啟發愛

5.5《農三月‧十七》

【靜思小語】見驚世災難,要起警世覺悟;見人生苦難,要啟發無私大愛。

除習氣,通達法

「佛陀對弟子一視同仁,對眾生也是平等尊重與愛;然眾生各有煩惱無明,如塵沙般層層覆蓋真如本性,有世智而缺少智慧,難以體會佛法真義。」

晨語講解《法華經》已進入〈授記品〉,今日上人先為大眾複習〈藥草喻品〉。

「佛法如密雲彌布,降雨普潤大地。無論何處,所接受到的雨水都是『一相一味』,毫無分別;是聞法者各人的見解限制了自己。」

上人表示,即使有心學佛,若習氣不改,「封鎖自心、不接受法,一旦遭遇煩惱,將無『法』可用,難以通過人生考驗。」

人人智慧平等,都有機會成佛;只是眾生皆有「我見」,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只是別人不了解。上人言:「是眾生習氣未改,而非法不圓融。」

如同金屬要經過不斷打磨、鍛鍊,才能成器;上人教眾:「持續吸收法、磨除心中的煩惱雜質,才能達到圓融。」

修行之路漫長且充滿磨練,上人勉眾要發大心、立大願。「以堅定的道心、毅力、忍耐力,通過人群中各種考驗,持續精進,才能增長慧命。」

 

開闊心,堅忍行

《法華經‧授記品》中,佛陀首先點名授記的是迦葉尊者。上人說明,尊者一念契佛心,了解佛法後堅定受持,故能修除煩惱、無明惑而得道。

迦葉尊者自幼就有修道之志,卻不得不順從父母而娶妻。妻子正好也是好樂佛法想要修行,婚後彼此約定,將來有因緣得遇明師,一定要出家修行。尊者尋尋覓覓多年終於遇到佛陀,也接引妻子出家,從此聞法受教,堅持苦行。

上人表示,佛陀讚歎尊者有堅定的心志,堪受一切苦磨、去除一切執著,忍耐、忍辱,堅定受持佛法,因此曾分半座給迦葉尊者;但尊者謙遜避讓,仍執弟子之禮,絲毫沒有傲慢心。

「靈山會上,佛陀拈花微笑,大眾不解,唯有迦葉尊者以微笑回應。尊者完全了解佛陀開示之法,契佛心、見佛道,以己心印佛心,故得到佛陀授記。佛陀入滅前,亦將無上正法付囑迦葉尊者,傳續佛法慧命。」

上人勉眾學習迦葉尊者,以開闊心接受法、以堅忍心身體力行。「入人群行菩薩道,堪忍一切煩惱、不斷修除習氣,深入體解真實法,人人都能成佛。」

 

有福人,付出愛

由印尼軍機協助慈濟運送的帳棚,昨日開始在災區搭建,讓棲身於破爛塑膠布下的受災民眾,免於風吹雨淋。早會時間,看到民眾享用現泡香積飯的畫面,上人感恩慈濟人發揮「誠之情誼」,貼近受災民眾需求而及時伸援。

「強震造成大地破碎,幾百年的古建築只餘殘破瓦礫。儘管災區餘震不斷、危機四伏,慈濟人出於無私大愛,仍堅定邁步前行,以大仁、大勇的仁德之愛,義無反顧付出。」

全球已有二十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為尼泊爾強震展開街頭勸募,上人感恩人人發揮愛心。「見驚世災難,要起警世覺悟;見人生苦難,要啟發無私大愛。有能力救人,代表自身平安健康;所以,能助人的人,就是有福人。」

 

講仁愛,護初心

「慈濟建醫院不為營利;要恆持『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初心。」與志業體主管談話,上人表示,組織要與時俱進,不變的是人人要「堅持初心」,永續傳承法脈與宗門。

「創建醫院、辦學校,都是出於一念『不忍』之心,看到花蓮需要,所以自不量力扛起重擔。這一念心很單純——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不畏艱難承擔。」

慈濟志業體同仁當「以戒為制度、以愛來管理」;上人認為,能夠照顧好自我品德,就是值得信任的人。「主管要用感恩心愛護同仁,安住人心、凝聚向心力。只要出於無私,我都尊重大家,只求人人都能以愛付出。」

現代企業經營模式,是否適用於慈濟?上人認為,要先了解慈濟根源,知過去、看現在、設想未來,才能切合慈濟精神要旨,讓志業永續。

「沒有過去,豈有現在?沒有現在,如何永續於未來?懂得種樹的人,不會只看一棵樹的樹幹與枝葉,就妄下定論;必須了解樹根伸展得多深、多廣,探討、剖析它的種子,才能確切了解這棵樹的特性。」

有人認為,天地不仁,所以降下大災,導致死傷慘重。上人教眾莫怨天;人人仰賴天地而活,要「敬天愛地」,感恩天地以廣大無私之心包容、接納眾生。

「之所以有災難,是人心喪失道理,失德失序,身為人而無『仁』——以私心自利待人處事,為牟利而不擇手段,破壞環境、毀壞人情,所以衍生不可收拾的大災難。」

何謂「仁」?上人強調,就是長幼有序——尊重長者、慈愛幼者,用心教導年輕人。「總歸一句,就是『愛』。若人心缺乏仁愛,不能尊長慈幼,恣意妄為,無法與人合和互協,就是不仁。」

企業經營強調成本、效率,看重眼前「利」;上人強調,此非志業目標,慈濟志業絕不能失去宗教精神。

「慈濟雖以佛教精神為本,卻是以真理為依歸,以『人生宗旨、生活教育』宏觀天下宗教,不會畫地自限,也不會排斥其他。組織可以不斷更新,但佛教的宗旨與教育,一定要保存。」

上人教眾,靜心思惟、用心探討,鞏固精神理念,才不會受似是而非的言論左右。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