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3期
2015-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3期
  屋頂下,幸福的起點
◎撰文‧翁詩盈

(攝影/顏文煌)

鏟去泥濘,鋪上水泥,鎖緊鋼架,
大水過後,瑪力勿萊村民用雙手搭建幸福;
阿都拉投入以工代賑,
先為弱勢家庭建房,之後才輪到自己,
一家人告別長達四個月的帳棚生活。
安穩的簡易屋,可以遮風擋雨;
心靈的家有愛,
人生路更踏實。

 

一早送女兒阿希拉到學校後,四十四歲的阿都拉(Abdullah)展開一天的工作。靠賣魚和割膠維生的阿都拉,一家原本生活安穩,「水災過後,我不能夠工作,機器壞了,貨車也壞了。」

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馬來西亞西馬半島發生三十年來最大水患,高達二十六萬人受災,其中吉蘭丹州受災戶占了六成;全國第二大縣、瓜拉吉賴縣為重災區,位於縣內的瑪力勿萊村(Manek Urai)災情慘重。往年雨季,瑪力勿萊村即常淹水,然而這次水患宛如內陸海嘯,全村四百多戶房屋盡毀。

「我看到家被大水沖走,心裏很難過,不停想著,水災後該住在哪裏?」回憶起水患情景,阿都拉的太太札朱奈娜(Zazunainah),仍心有餘悸。溫暖的家變成廢墟,阿都拉在泥濘惡劣環境中,撿拾漂來的木條和木板,搭起臨時住處;直到民間組織進入災區分派帳棚,才得以棲身。

今年二月起,吉蘭丹慈濟志工帶動「以工代賑」,讓村民投入搭建簡易屋;每完成一間,可獲得馬幣八百(約新臺幣八千元)代賑金。暫時失業的阿都拉,也從二月中旬開始學習搭蓋簡易屋,他和好朋友組成兩人工作團隊,已合力完成五間;村民陸續住入,但阿都拉一家卻還住在帳棚裏。

「水災過後,我看到一些老人家和單親媽媽,因為帳棚太熱,白天待在大樹下,晚上睡在帳棚裏卻很冷。當慈濟進來建屋子後,我就想幫忙他們。」為了先安頓村裏更有需要的鄰居,即便三個孩子只能在帳棚裏溫習功課,阿都拉仍優先為別人服務。

「當別人痛苦時,傷心的是我們。就好像看到那些老婆婆、單親媽媽的處境,我們的靈魂一直在哭。」阿都拉抱著虔誠奉獻的心情搭蓋每間簡易屋,他說:「我們帶著愛來建造,當作是自己要住的,而不是蓋別人的房子。」

四月中旬,阿都拉終於親自為家人圓一個家。他努力鋪水泥,動作熟練,晚飯後稍作休息便繼續工作。他連夜趕工,趕在天亮前完成,「希望家人隔天一睡醒,就有一個比帳棚安穩的家。」這是他用自己的雙手,所能帶給家人最純粹的幸福。

等待三天,阿希拉終於盼到簡易屋完成。「我已經很久沒有在屋子裏睡覺了!」阿希拉歡喜說著。即便屋裏還沒安裝電錶,她迫不及待拉著弟弟,張開可摺疊、多功能的福慧床,鋪上床褥就躺下去,終於有新家了!

瑪力勿萊村村民以工代賑搭建簡易屋,建起自己的家,也獲得代賑金改善水災後的困窘家計。(攝影/李佳營)

籌建簡易屋
就像蓋自己的家


瑪力勿萊村位於勒比爾河(Sungai Lebir)畔,大部分居民在橡膠園、油棕園工作,災後回到家園盡毀的村裏努力尋回平常生活。吉蘭丹慈濟志工在急難發放後規畫中長期關懷計畫,援建簡易屋,讓受災村民在等待政府援建永久屋期間有安身之處,並推動「以工代賑」,兼顧受災村民的家計,又能加速重建。截至今年六月,慈濟在瑪力勿萊村與周邊村落已援建兩百一十五間簡易屋。

簡易屋建材組件原本二月要從臺灣船運,然而適逢農曆春節前後船期困難;為了不讓村民久候,志工決定就地取材,儘快讓受災村民有較為妥善的居住環境。當地實業家志工二月份開始在檳城北海設立簡易屋建材生產線,各地志工接力投入,春節期間連日趕工。

吉蘭丹志工掛念援建進展,與家人團圓後,即直奔以馬來人為主的瑪力勿萊村。「村民很感動。他們都問:今天不是華人農曆新年嗎?想不到我們會在新年期間過去。」從事建築業的王湧式,水災後就駐守在瑪力勿萊,教導村民組裝簡易屋;再忙碌都會安排時間前往檢視,確保工程進度和品質。

由輕鋼架與強化PP板建材組成的簡易屋,每間空間約八坪,一廳兩房,以臺灣簡易屋為設計藍本,志工用心設計以適用於當地生活習慣,「村民反映簡易屋不需要廁所和廚房,因先前大多是水泥蓋成、設於屋外,並未被大水沖走。」王湧式說道。

由於大部分受災村民都不願意離開家園,簡易屋就搭建在原地,也因此更考驗志工的智慧。「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地形不平;搭建前,需要先依照各家的地形剷平整地,再鋪上水泥。為防止雨水浸入,我們綁磚塊墊高地基。」

這半年來,瑪力勿萊村裏,不時可看見慈濟志工身影。從事食品工業的吉蘭丹志工曾玉時,在簡易屋援建計畫中,負責造冊及協調工作,走遍各處帳棚區逐戶拜訪。從居住的哥打峇魯到瑪力勿萊,需要兩個小時車程;幾個月下來,來來回回無數次。六十五歲的她腰痛不時復發,卻堅持前來付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看到住在帳棚的孩子,心裏很不捨;最近常下雨,帳棚已經開始漏水;所以我們希望盡快把簡易屋搭建好,讓他們可以安心生活。」

富中之富的曾玉時,坦言在這次的賑災行動,學習成長許多。「平時都在很好的環境下生活,現在每天看到的都是苦,見苦知福,覺得自己很有福報。更在整個災難中,看到人生的無常。」

她感恩來自全馬的愛心援助災區,更感恩的是村民重新站起來後,所展現的大愛精神;五個多月來,「感恩」的力量,正是她前進的動力。

 

有了工作,
苦日子就過去

這天,志工在瑪力勿萊村為住入簡易屋的家庭送上摺疊床,並帶動村民參與訪視。曾玉時來到阿芝扎(Azizah)的簡易屋住處,為她送上全新的縫紉機;四十六歲的阿芝扎,和丈夫尤索夫(Yusoff)育有五個孩子,大水摧毀家園,用了二十年的生財工具縫紉機也被沖壞,阿芝扎頓時失經濟來源。

「因為下雨,丈夫目前還不能割膠;縫紉機很貴,我們實在沒有能力買。如今你們送來縫紉機,苦日子就過去了!」當了二十年裁縫師的阿芝扎,終於可以賺錢幫補家計。在最困難時,慈濟給予的溫暖,是阿芝扎一家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阿芝扎回想起三月時一群來自檳城電子廠的員工,和他們一起動手建家園,感動依然在心。「慈濟的簡易屋雖然是暫時的,但是我住起來感覺很安全。孩子要讀書,在帳棚時熱時冷,有時候深夜才能進去休息。慈濟這樣幫助我們,我真的非常感動!」

村民與志工一同訪視關懷,長期臥床的馬瑪見到志工們送來手動病床,一家人感動萬分。(攝影/翁詩盈)

四十八歲的馬瑪(Mamat),原本在橡膠園割膠為生,一年多前上班途中車禍造成下半身癱瘓,只能臥床。慈濟志工評估後每個月補助生活費,馬瑪成為慈濟在瑪力勿萊村的第一個慈善長期關懷個案;他登記申請的慈濟簡易屋,正在搭建中。

這一天,慈濟志工送來一張馬瑪亟需、卻無力購買的手動病床。「我的快樂,來自你的笑聲,而你如果流淚,我會比你更心疼;我的夢想,需要你陪我完成,而你給我的愛,讓我勇氣倍增……」同行訪視的村民阿都拉,和志工唱起〈一家人〉歌曲,感動也溫暖馬瑪一家。

跟隨慈濟志工家訪,讓阿都拉對慈善工作,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對我來說,有簡易屋已足夠。可是今天,我真的很感動。慈濟真心在幫忙,不只是好,竟然可以到這樣深入的程度。」

慈濟志工帶動當地村民展開訪視,是起步,希望愛的種子在當地生根茁壯。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志工持續陪伴,希望愛的能量如暖陽,為瑪力勿萊村民帶來溫暖和幸福。有了安穩的家,可以遮風擋雨;心靈的家,有了愛,未來的人生路,更踏實。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