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後的世界 緬甸難民在大馬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耀華
 |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一棟因產權問題而廢棄逾十年之久的大樓,九歲的莫非見到熟人來訪,把自家鐵門大鎖打開。莫非一家是緬甸難民,目前滯留馬來西亞的難民約十五萬人,其中十四萬即來自緬甸。偷渡入境,沒有身分保障,時常擔心員警上門查緝,只能緊閉門戶。 |
告別家鄉,偷渡他國,
遠離內戰威脅或不人道待遇,轉身卻依舊面對社會現實的戰役,
身分非法,工作違法,隨時可能遭到取締。
難民穿梭在悲劇之間,如何改寫生來的宿命?

【自由不自由】
在吉隆坡士拉央,一所為緬甸穆斯林而設的伊斯蘭宗教學校內,課間休息,一位學童拉開窗簾,望著樓下車來車往的小街與不遠處的市場,彷彿那是另一個世界。
緬甸難民出走家鄉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宗教和種族迫害;來到以伊斯蘭教為主的馬來西亞,雖然能夠享受信仰的自由,卻無法享受公民福利。無法接受正規教育,讓許多難民直至青年都可能不識字,寫不出自己的名字;幸有難民挺身而出辦校,傳授基本知識。

【證明我是誰】
每天清晨天未亮,聯合國難民署駐馬來西亞辦事處就有許多難民排隊,拿著逃亡時隨身資料等候面試,希望早一刻取得能證明自己是誰的「難民卡」,進而有機會轉往其他安置國。
出走祖國的那一刻也拋棄了自己的國籍,就像漂蕩大海的無根浮萍,哪裏都靠不了岸;排隊處張貼各種語文的申請說明書,是他們在此地生活少見的熟悉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