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谷監獄《靜思語》讀書會
◎撰文‧鄭茹菁 繪圖‧陳坤元
美國內華達州北谷監獄,位於荒漠的囚禁之地;
人滿為患,時間膠著;人心焦炙,渴望清流……
二十四小時閃爍不滅的霓虹燈散發墮落的光芒,永不打烊的吃角子老虎立志掏光賭客的口袋。在同一條馬路上,埃及金字塔與紐約摩天大樓比鄰而居,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和義大利的威尼斯運河隔街相望,膺品建築物在此登堂入室,甚至比本尊更叫好叫座。
這個不夜城每年吸引超過兩千萬人次前來「朝聖」;除了賭博之外,也是一個全方位的娛樂和商業重鎮,萬頭鑽動的商展集會帶動廣大商機和繁榮,僅是旅館就超過三百五十間。
二○一一年,美國慈濟志工推動「靜思語走入旅館」活動,到今年三月統計共送出七萬餘本《靜思語》,包括中、英、西、日語等版本;超過九百多家旅館業者在客房置放這本好書,和房客分享人生智慧。拉斯維加斯志工原本以為在這超過十四萬間客房的旅館集中地推廣《靜思語》易如反掌,但卻低估難度,因為來此的旅客多半「忙碌」,無暇看書也不想要「輸」,而旅館業者也難以付出人力成本放書與補書;志工努力多年,只贈出兩千餘本。
站在旅店如麻、旅人如織的賭場大道上,賭城志工肩上的《靜思語》加倍沈重了……
羈押人捧讀《靜思語》
既然旅館贈書之路迢迢,志工載著書從繁華的賭場大道開上了荒蕪的沙漠高牆外,寄望能飛越鐵窗,讓《靜思語》好話伴囹圄生涯,協助受刑人轉念而洗心革面。
高齡七十餘歲的菠莉牧師,是監獄贈書的關鍵人物。為照顧好受刑人的「心」,三十年來她向拉斯維加斯各宗教團體募集好書,希望受刑人藉著閱讀洗淨愛恨情仇,平靜度過被監禁的歲月。慈濟拉斯維加斯聯絡處於二○○六年起參加贈書計畫,不定期贈送英文書刊到克拉克郡拘留所的辦公室,由菠莉牧師分配到鄰近四所監獄;二○一三年起,慈濟志工更增加提供《靜思語》。
根據二○一三年十月官方統計,美國是全球監獄人口最多的國家,被監禁人數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七。「Jail」及「Prison」的中文都叫做「監獄」,但就英文來解釋,沒有定罪的人被監禁在Jail(拘留所),一旦刑期確定就會被轉移到Prison(監獄);理論上監禁在拘留所的時間不會太長,因此拘留所的空間和設備都遠不及監獄完善,但又因為司法程序冗長,有些羈押人滯留拘留所的時間超過十年,仍在鐵窗後等待漫漫無期的審判。
獄方人員表示,無論是監禁在拘留所或監獄,很多羈押人整天呆坐或昏睡,難以自省,即使重回社會也無法走入人群。受刑人服刑期滿獲釋,三年內再犯案入獄的比例超過六成。也因此,各州政府邀約宗教及慈善團體投入監獄的心靈關懷行動;獄方也希望藉由小團體共修或推展閱讀行動,進行「人格再教育」。
慈濟贈書後,《靜思語》幾乎成為拉斯維加斯監獄借書排行榜第一名;受刑人紛紛來信慈濟會所分享讀書心得,加上菠莉牧師鼓勵,慈濟志工因此向內華達州北谷監獄(North Valley Jail)申請,每月為羈押人舉辦「讀書會」。
十二位志工通過獄方背景調查,參加獄方的志願者受訓課程,第一節讀書會終於在二○一四年八月開課,分享《靜思語》閱讀心得、帶動慈濟手語歌;這也首開美國慈濟在監獄舉辦例行讀書會的先例。
北谷監獄座落在荒漠之中,約有一千位羈押人;必須表現良好,才能參加課程或活動。《靜思語》讀書會從最初兩、三人在清潔用具儲藏室克難上課,到後來連能容納二十五人的大教室都客滿,羈押人必須候補才得以參與。獄警何彼克(Herbig)?即表示:「《靜思語》可說是北谷監獄的荒漠甘泉。」
以今年三月為例,有意參加的羈押人就高達六十人,獄方感受到他們「求法若渴」,與慈濟團隊多次協商,同一天連續開三班,其中一堂學員均為女性羈押人。
曾經滄海如今新生
每月一次,洛杉磯志工陳坤元、賴慈音與歐友涵,不辭當日往返長達十四小時的辛勞,與拉斯維加斯的志工會合舉辦讀書會,希望讓羈押人感受到愛與關懷。耶誕節前夕,志工照常前往主持,有一位羈押人歡喜抱住《靜思語》,感性地說:「昨天才向獄方申請這本書,今天就有志工從天而降,真是最有意義的耶誕禮物!」志工也與他分享閱讀經驗:「隨意翻到哪一頁都會帶來意外驚喜,歡迎體驗《靜思語》的智慧。」
以往想像的受刑人大多是橫眉豎目、逞兇鬥狠之輩,但在讀書會中,他們柔順地念著《靜思語》或歌詞,偶爾還會露出靦腆的笑容,怯懦地提出心中的疑問;如果不是置身監獄,很難相信眼前的學員有著「曾經滄海」的過去。
北谷監獄囚禁的大多是判刑兩、三年的輕刑犯,有些是經濟犯,年齡層偏向年輕。一位看似讀書人的羈押人便分享了書中一句好話:「智慧是從人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若逃避現實,離開人與事,便無從產生智慧。」他喜歡這句話的哲理與深度。
「以愛待人、以慈對人,則不惹人怨,亦能結好緣。」這句好話應該是羈押人的最愛,因為監獄生活動不動就劍拔弩張,弱勢的羈押人往往很渴望得到愛與關懷。
其中一位分享,曾在監獄遭受某人不友善的對待而感到不平,經由《靜思語》的開導,已學會主動釋放善意,希望很快能和對方和平共處。志工建議:「如果發現這裏有人火氣大,趕快幫他申請一本《靜思語》滅火。」
有次在讀書會教唱《普天三無》,「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能相信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曲聲方落,一位羈押人舉一反三,找出《靜思語》中相關的句子:「對人有疑心,就無法愛人;對人有疑念,就無法原諒人;對人有疑惑,就無法相信人。」
三十五歲的羈押人艾佛德分享的《靜思語》是:「家庭不能只追求豐富的物質生活,應著重心靈溝通,使親子、夫妻間和諧、圓滿。」這句話讓他感觸特別深,小時候看到媽媽不斷地採買,誤以為物質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然而,媽媽買的東西未必是孩子想要的,甚至是毫無必要的;如今想來,很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而孩子最需要的「心靈溝通」其實並不用花錢。
當別人傷害我的時候
有一次,中午十二點第一堂課有八位女羈押人上課,接下來的兩節課分別有五位及九位男羈押人出席;志工曾一度納悶為何不合併後兩節課,原來是獄方人員的用心安排,阻隔了水火不容的兩派人馬同處一室的「危機」。鐵窗裏的詭譎風雲是外人無法理解的,志工陳坤元輕輕提醒團隊:「上臺分享的時候要留心學員們的臉色,避免情緒惡化的場面。」
讀書會中的問答時間,是大家最喜愛的一段過程。「為什麼我沒得罪某人,他偏偏就看我不順眼,經常找我麻煩?」「身處監獄,如何修行?」羈押人的問題五花八門,志工傾聽也分享自己的經驗,鼓勵他們在當下的環境把握機會與人結好緣,別再把惡緣帶到下一世;改變命運的祕方,有時候是從改變自己開始。
曾經犯錯的人,很想知道自己是否還有資格重做好人。羈押人請教:「我已被親友定位為壞人,不管怎麼改,人家還是會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如何讓人家相信我有心向善?」陳坤元回答:「心中存正信、正念,暫不理會別人說三道四;專心讀《靜思語》,每天一句,四個月就能讀完這本書,屆時別人自然會相信你,因為你已完全改變。」
羈押人請教:「別人最需要的幫助是什麼?」陳坤元回答:「病人需要藥物,窮人需要金錢,飢餓的人需要食物,心靈空虛的人則要求法,我們可以做法布施。」
另一位羈押人也請教:「我好意幫人卻被利用,應該怎麼辦?」陳坤元回答:「付出無所求,做好事不求回報,管他利用不利用,做完就放下。」
「何謂『定』?」陳坤元分享:「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想兩次,不要衝動;因為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羈押人發問:「當有人傷害我,我該怎麼辦?」陳坤元回答:「別人傷害你的時候,深呼吸,從一數到十,然後問自己:『有這麼嚴重嗎?幹嘛把自己氣成這樣?』」志工歐友涵補充說:「生氣時,想辦法叫自己微笑,只要牽動嘴角,身體也會感到快樂;我們的大腦是很容易上當的!」引得羈押人哄堂大笑!
|
美西志工參加內華達州克拉克郡舉辦的監獄義工培訓課程,與指導老師合影。(攝影/黃健良)
|
不讓心靈永遠被囚禁
艾佛德因吸毒而觸法,他的手臂刺著「犯人」中文二字,多年以來,他被告知那是「被剝奪法律保護的人(outlaw)」的意思;當志工據實以告那是囚犯(Prisoner)的意思,他先是吃驚,後又自嘲:「我本來就是犯人。」
志工為他打氣:「你不會永遠是犯人,我們要趕快和『犯人』說再見!」即將於八月出獄的艾佛德說,獲得自由第一件事就是洗去「犯人」刺青,重新刺上「愛」與「忠誠」。
另一位羈押人說:「我每天讀一句《靜思語》,有時同一句在同一天讀了二十次,而且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體會!」他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靜思語》是:「有願放在心裏,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種,皆是空過因緣。」他出獄後想當志工,「雖然我學習較慢,但我已經開始理解,而且決定要開始回饋社會。」
每當讀書會進入尾聲,羈押人禮貌話別,最後還用九十度鞠躬送還慈濟教科書。有時教室門已經打開了好幾分鐘,獄警站在教室外等候遞解羈押人回牢房,仍有人不捨離去,向志工小聲要求:「再問最後一個問題,可以嗎?」
一位年輕人自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跟菠莉牧師「爭取」到一本《靜思語》,他在離開前展現了法喜充滿的笑容;志工深信他在讀書會找到人生方向,更祝福他們堅定道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