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6期
2015-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草根菩提
  慈善臺灣
  人醫之愛
  發現歡喜
  祝福快遞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6期
  轉念放下 李瑾萍步履輕盈
◎撰文、攝影‧楊舜斌

人生歷程:1959年出生,2001年受證慈濟委員,開始參與慈善訪視
訪視資歷:14年
訪視祕訣:把訪視的對象當成家人,然後設想如果是自己遇到事情,會希望人家怎麼對待,就比較知道如何關懷。
志工心得:懂得轉念,把事情簡單化,不要去複雜化,自然就不會怨嘆人生。

 

八月二十日下午,近五十位臺北訪視志工及慈濟基金會社工齊聚慈濟東區聯絡處,針對各區所提報的八仙塵爆傷患長期補助案,進行討論評估。

板橋區訪視幹事李瑾萍,在趕到聯絡處之前,還在亞東醫院關懷家屬。她所陪伴的傷患小美(化名),全身燒燙傷面積超過百分之五十,在醫院昏迷了十天才清醒;她的雙親近期身體狀況不佳,父親也暫時無法工作,為了養大四個孩子,一家人沒有多餘的積蓄,面對巨變更不知如何是好。李瑾萍在臺前娓娓道出小美一家面臨的困境,經過大家集思廣益,終於定下了補助方案。

「這段時間你們辛苦了,這個是二十日到三十一日的看護補助費。」兩天後,李瑾萍將祝福金親自送到小美的爸媽手上,還有約定好的竹筒撲滿。一直懸在心上的事情總算稍稍放下,「這些孩子一定會愈來愈好的」。她在心裏這樣祝福著……

 

蹣跚青春,優游自在

 

出生在彰化溪州的李瑾萍,有三個哥哥和三個姊姊,原本父母替她取名「阿娖」,就是女兒生到這裏就足夠了。但這個「娖」字可難倒了許多學校老師,點名往往念到「李阿……」,就念不下去了,這時同學就會一起念:「足!」在資訊還不發達的年代,有邊讀邊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其實這個字念「綽」,不過因為連家人都念錯了,自然也就一路錯下去。直到她國中時有位村幹事來家中作客,說這個名字不好,才改成了「瑾萍」。

李瑾萍在出生沒多久就被傳染小兒麻痹,所幸在母親揹著南北求醫下,狀況才逐漸穩定,但右腳從此一跛一跛的,膝蓋經常痠麻,不時會突然軟腳跌倒。

儘管如此,父母沒有差別待遇,哥哥姊姊們要揹著籃子到河邊採野菜,她一樣得揹一簍回到家裏餵鵝,或是幫媽媽晾衣服、端水讓從田裏回來的爸爸洗腳;所以雖然走得慢,但她並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同。

上國小後,由於同儕間的比較,讓李瑾萍偶爾會怨懟自己行動不方便,尤其是被少數同學取笑「阿娖是跛腳」後。幾乎每天晚上,母親都會替她按摩放鬆,當時按壓的痠痛感,她到現在想起都會頭皮發麻,為了少受點苦,她常會裝成很輕鬆的樣子,希望母親少壓幾下。

因為有早期治療和持續按摩,李瑾萍右腳的退化並不明顯,甚至國中時還能騎腳踏車上下學;雖然第一次學會騎車時得靠著樹,抱著樹幹才能下車,但她一直練習,終於能靠自己的力量上下車,再也不用別人扶著。

扣掉這點不如意,李瑾萍自覺還是過得很快樂,尤其是因為老么的緣故,家人很疼她;每一次她想要跟著同學去遠足,只要是能坐車去的,父母都會讓她跟去。雖然容易暈車的她從來沒有在終點下車過,因為早已經吐到沒有力氣,但愛玩的她依然每次都要跟,也許就是喜歡出發前和同學打成一片的感覺吧。

由於父親當了三十多年的鄰長,李瑾萍從小就很能體會什麼叫做門庭若市,早上七點就有客人上門泡茶聊天,直到晚上八點後才恢復平靜。李瑾萍笑說,爸媽連中午用餐都要輪流上桌,可想而知當時的盛況。

雖然家境不算很好,但父母總是很大方,當家裏的地瓜收成時,就會直接放在門口,讓有需要的人來拿。從小在這樣的家庭成長,李瑾萍自然有著和父母一樣好客大方的個性。

走入老舊公寓訪視案家,李瑾萍上樓的步履雖然蹣跚,但她說,慢慢走總是會到達目的地。

長期捐款,震後承擔

 

雖然李瑾萍成績不錯,甚至還考上高中,但想到自己腳不方便,以後要去一般公司上班並不容易,還不如學個一技之長,可以在家做生意,就決定放棄學業,和二姊學做裁縫。

偶然間她讀到《慈濟月刊》,覺得很受感動,便開始固定捐款,長達十五年;她經常利用做衣服的時候打開收音機聽《慈濟世界》廣播節目,偶爾想著如果能看到師父該有多好。

也許因緣到了,家住在李瑾萍樓上的慈濟委員吳貴月,有天看到李瑾萍的信箱有《慈濟道侶》半月刊,便好奇地打了聲招呼,而她手上剛好有兩張「慈濟列車」的車票,李瑾萍便和先生林玉地各抱一個孩子,一家四口搭著火車前往花蓮尋根,從此也真正走入慈濟大家庭,開始做志工。

「其實我母雞都說我是鐵蛋,因為叫我出來培訓我都不要!」由於李瑾萍個性不羈,每次吳貴月鼓勵她應該承擔時,她總是顧左右而言他,說自己當個快樂志工就好了,有需要再來幫忙。

直到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才總算將這顆鐵蛋給震出來。看到天災造成的嚴重傷亡,李瑾萍除了不捨,也希望貢獻自己的力量,除了和先生一起報名培訓,也積極參與義賣活動籌募賑災經費,邀請鄰居一起在家裏做銅鑼燒拿去學校賣,還有包水餃、炸臭豆腐、賣芋冰樣樣都來,甚至挖到手都起水泡了,還是很開心,因為買的人愈多,獲得幫助的人就愈多。

個性開朗的李瑾萍,對人對事總是笑臉迎人,院訪時招呼同行志工:「來來來,趕快進來喔!」

訪視秘訣,用心交陪

 

二○○一年,李瑾萍受證慈濟委員,吳貴月就帶她去看個案;結束訪視後,吳貴月拿了一個本子給她,對她說:「今天給你記錄家訪狀況喔,裏面有範本。」李瑾萍依樣畫葫蘆地寫上個案家中環境昏暗、案主經濟狀況……從此跟訪視結下不解之緣。而這位個案的家屬,也是她第一位帶出來的志工鄭寶珠。

鄭寶珠的先生罹患口腔癌末期,發病的時候,家中三個孩子都還在就學;大女兒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毅然休學,外出工作貼補家用。最初李瑾萍訪視的時候,總是遇不到鄭寶珠的先生,但其實他就躲在廁所內,觀察這些人是不是不安好心;也許是感受到志工的誠意,訪視幾次後終於現身。

後來先生住院治療,鄭寶珠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醫院照顧。有次颱風天,正在家中煮飯的李瑾萍想到,不曉得寶珠家的孩子有沒有得吃?顧不得外面正在颳風下雨,李瑾萍穿上雨衣,騎著摩托車,帶著餅乾和熱騰騰的素麵線到寶珠家給孩子們。

先生病逝,寶珠一度整天以淚洗面,李瑾萍幾乎每天去她家中拜訪,安撫她的情緒,常常這麼一待就到晚上十二點。一路陪伴了十多年,不但寶珠培訓受證,孩子也都有穩定工作,甚至到現在母親節還會接到他們祝福的電話。

二○○五年八月,李瑾萍剛結束慈濟活動,準備到樹林收善款,沒想到剛上路,就被巷口竄出的小客車從右邊撞上,摔車時右膝著地;她想趕快起身確認情況,卻發現完全站不起來。

李瑾萍自己撥了一一○,坐在救護車上,她想著晚上有場愛灑活動該怎麼辦?到送進手術室前,她都還在打電話聯絡,交辦事情。

檢查確定是膝蓋粉碎性骨折,李瑾萍手術後,石膏包了整整八個月。躺在床上,她想這次應該可以卸下職務當個開心志工了,結果不但沒休息,反而更專注做慈濟,她很感謝當時陳阿招師姊讓她發揮聯絡功能,繼續每天做慈濟事,不覺得自己有受傷。

長達快兩年時間,李瑾萍才總算脫離輔具;這段期間她依然跟去訪視,雖然得撐著柺杖慢慢上樓,她還是樂此不疲。有次她和吳靜姝師姊去家訪一位申請生活補助的年輕人,對方雖然好手好腳,但總是抱怨工作不順利、老闆愛找麻煩,不然就是找不到工作。吳靜姝對年輕人說,你看看這位師姊才剛出車禍,腳還包著石膏,撐著柺杖到六樓;人家都在做志工了,你還不願意努力看看嗎?

李瑾萍除了把包著石膏的腳秀給他看,也對他說,「你的腳走幾年了,我的腳走幾年了,可是我現在是愈走愈輕鬆。你覺得你是愈走愈輕鬆?還是愈沈重?」她勉勵對方,路還是要自己走出來,不能總是想靠別人的幫助,如果不知道明天要怎麼過,心情會輕鬆嗎?後來年輕人仔細想想,就決定不需要補助了。

如果是自己遭遇到變故,會希望別人怎樣做?李瑾萍就是用這樣的態度去關懷傷心難過的人們,給予支持和鼓勵。

塵爆揪心,設身處地

 

二○一五年六月二十七日,新北市八仙樂園發生塵爆意外,李瑾萍負責協調慈濟志工關懷亞東醫院傷患的事宜。按著手中的住院名單,忙了三天,還有些家屬沒有找到,無法致送祝福金;她決定和訪視志工劉惠如再去醫院等等看。

兩個人站在燒燙傷病房門口,看著來來往往、哭斷腸的家屬穿梭其中,心裏也跟著起起伏伏。有位中年男子走向李瑾萍,表明自己忘了帶手機,想借用電話;原來他是某鄰的鄰長,和里長約好要來探望受傷的里民,沒想到他預備拜訪的人,就是李瑾萍苦苦找尋的對象。

李瑾萍把握機會,詳細和鄰長說明慈濟致贈祝福金的緣由,請他和里長轉達,詢問家屬是否願意讓慈濟人拜訪。久未收到回應,李瑾萍想起手機裏應該有當時鄰長撥給里長的電話,鼓起勇氣打去徵詢;里長反問李瑾萍,「你覺得我這樣給你電話方便嗎?」「沒關係,我只是希望能把祝福帶到;希望里長能幫我們轉達,我們都尊重。」

所幸里長後來協助轉達,家屬也同意慈濟志工來訪,李瑾萍馬上帶著祝福金趕到醫院。家屬仍在加護病房內,她默默地等到會客時間結束;甫談起病床上的孩子,家屬就忍不住哽咽,李瑾萍沒有多說什麼,因為她知道,這時候只需要陪伴,無需言語。

每天早上,李瑾萍收集好家屬登記用餐的人數,趕緊聯絡香積準備素食餐盒,志工會在用餐時間送過去;如果是颱風天,就準備麵包,讓家屬能專心照顧孩子,不需要為了瑣事而煩心。

就這樣一天天地建立起信任,有些原本婉拒關懷的家屬,看到志工和其他家屬的互動,也開始願意和志工接觸,甚至後來還邀請李瑾萍進入家屬專用的通訊群組,讓李瑾萍在第一時間知道家屬的需要,及時照顧。

回到家後,李瑾萍將這天與家屬的互動謄上筆記本,工整的字跡裏,把自己說的話、家屬的回應都記錄下來,再三琢磨自己有沒有回應不得體的地方。她感恩地說,就像爸爸總是掛在嘴邊的話「他的事,就是我的事」,如果把每位訪視的對象都當成家人般看待,那怎麼會不用心。

 

 

Q&A  不是陌生人

把對方當成你的親人,
就會盡心盡力,去幫忙解決問題。

慈濟志工為照顧戶打掃住家環境。清掃結束後,志工們合唱祝福歌,照顧戶感動地抱著李瑾萍直流淚。(攝影/張嫦娥)

問:八仙樂園塵爆兩個多月來,志工仍在關懷,覺得和以往訪視有什麼不同?

答:其實一開始不知道塵爆會這麼嚴重。那天晚上,我和劉惠如師姊正在個案家訪視,由於惠如本身是護理人員,因此當下接到電話通知八仙樂園有火災;我們心想那邊應該沒什麼住家,又是水上樂園,就繼續訪視,沒有放在心上。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缺乏危機意識。

塵爆傷患和平常的個案不一樣,通常社區通報的個案是希望我們去,可是塵爆傷患和家屬不一定希望人家知道、不希望人家靠近。在關懷的時候,我就會想,如果是自己遇到這種事情,我們希望人家怎麼對待我們?就是用這種心態來陪伴。我們靜靜在旁邊,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把他們照顧好,讓他們有體力撐下去,告訴他們有很多人都站在同一線,默默地加油祝福。

有些病患已經出院,我們還是保持聯繫,關心他們後續復健。也和當地志工宣導,請他們在和會員收善款的時候順便提醒一下,如果看到鄰居有塵爆受傷的孩子回家休養的話,不要特別地去注意他,就是如常就好;這樣孩子回到社區就會很安心、很自在。

 

問:個案的困境通常有複雜的成因,訪視志工也並非專業社工,究竟能提供弱勢者多少幫助?

答:過去我也曾經困難過,家裏被金光黨騙錢、兒子叛逆不回家,可是那時候我可以找誰?只能靠自己和家人。所以我在陪伴個案的時候,都會希望能盡量幫他解決問題,至少不要像我以前一樣孤立無援。其實上人給我們很大的寬容,只要個案需要,我們都能幫忙,案家需要氣墊床的時候,問一下周圍的師兄姊,可能剛好就會有閒置的床可以借用;或是有些家庭的孩子誤觸法律,也能找有相關背景的志工協助。能夠幫忙解決問題,就是我做訪視最快樂的事。

有位師兄之前是慈濟個案,第一次去拜訪時,他因為太太中風昏迷住院而忙得焦頭爛額,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太太,家裏還有兩個孩子在就學;他很「古意」,也不太會尋求社會資源,經濟壓力很大。我們訪視後覺得有必要,就決定補助看護費,減輕他的負擔。

他的緣也很好,太太在醫院社工的幫忙下找到養護中心,也替他申請生活補助,花費減輕很多,就主動和我說可以不用補助,把資源用在別人身上。我邀約他來做環保,假日他也會帶著兒子一起來;兒子聽到慈濟竹筒歲月的故事,就在一個塑膠杯寫上「發願」,每天投錢幫媽媽祈禱。

後來太太往生了,但先生還是繼續做慈濟,培訓成為慈誠。雖然他們家境不富有,但每次看到天災人禍,總是第一時間出錢出力救災,所以我都說他是貧中之富,很敬佩他。

經濟困難的個案,通常幾年後可以改善,但關懷精神障礙的個案就比較困難,我們很難去督促他們就醫或者定時服藥。一位精神分裂的個案,依舊可以上班工作;但有次突然失聯了幾個月,再看到時就變了樣,他說感覺周圍都有監視器,然後一直有人跟他講話。

我就是經常陪他聊天,鼓勵他每天寫日記,寫祝福自己和快樂的事,或是出去運動,就是慢慢去開導他,不要一個人胡思亂想。看到個案身心之苦,很感嘆,也是很感恩自己身體健康,家庭平安。

 

 

Q&A 心自在

 

做志工是身體累,但是心不累;
可是心受創的話,不動也是累。

李瑾萍與家人的故事被拍攝成大愛劇場「永不放棄」,一家人在與觀眾見面會時現身說法,期待鼓勵更多人加入行善行列。

問:奔走長街陋巷拜訪個案,行動不便的您會感覺辛苦嗎?

答:雖然訪視經常要爬樓梯,但其實還好,慢一點還是會到。以前剛進慈濟時,多少有點不自在,想說走在前面會擋到後面很不好意思,所以我都會說你們走前面,不然我會有壓力。後來看到《法華經》談因緣,該受的業報還是要去受,才體悟到既然改變不了,就只能轉換自己的心境。

像我原本右腳經過復健,還花錢去矯正,其實走路已不會那麼跛了,但一個車禍,又變回和以前一樣,我就相信因緣了。上天注定這樣,要怎麼改都改不過來,所以還是老實做人,好好去修,把過去不足的學分修好。

因此後來我就自在了,訪視時要我走前面,我就說那你們後面就輕鬆點;如果我在後面,就說那給你們帶路。我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辦法走到災區,像是打掃或發放,因為都是泥濘路;但轉念一想,我去協調中心接電話,也一樣盡一分心力,一樣是做訪視。

 

問:進入慈濟,您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答:在進慈濟前,我的個性就是很大剌剌,凡事都愛出頭,而且很兇,教育孩子也是又打又罵的,後來就發現不如用關愛的方式,不是我們講什麼就是什麼,要去聽孩子的聲音,讓他們知道家裏的負擔,讓他們看到爸爸工作養家的辛苦。

我從小就跟他們說媽媽腳不好,需要你們照顧;所以跟我一起出門時,他們跟在旁邊幫忙,晚上睡覺咳嗽,他們聽到就會馬上倒水到我床邊,真的很貼心。所以我相信,只要愛夠的話,孩子是不會變壞的,而且我們去作別人家的貴人,菩薩自然也會替我們照顧好孩子。

以前我連去殯儀館都害怕,不但要帶紅包避邪,回來也要馬上洗澡;哪像現在一下助念,一下告別式,沒有忌諱,只想與人結緣。

那時候很調皮,因為常去助念,就想試看看被念佛號的感覺,有天就跟先生說我等等到床上躺著,你念佛號給我聽看看,結果師兄剛念「南無阿彌……」我就從床上坐起來說你音念錯了。師兄沒好氣的回我,哪有人往生了還在管音對不對。我就驚覺這樣子不行,我的習氣那麼重,如果哪天真的走了,還一直在執著這些事情,就沒辦法好好跟著佛菩薩走;這點讓我有很深的體悟,因此就是要學會放下。

就像上人給我的法號叫「明娜」,之前我想,我又不妖嬌,為什麼會是婀娜多姿的娜;於是我就去查字典,原來上人的意思是要我柔。所以「願要大、志要堅、氣要柔」!這個就是我的慈濟三部曲,一開始發願承擔,然後志向堅定才能一直走下去,那做到現在的話,要懂得愈來愈縮小,要去結好緣,和人說話時自己先退一步,事情自然就會圓滿。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