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慈濟醫院】 惜惜、膚膚、慢慢來
◎撰文‧黃秀花 攝影‧蕭耀華
|
加護病房空間感覺與世隔絕,傷患每天面臨就是身體的痛,內心的孤寂、害怕及不安,身旁的醫護人員最能貼切感受。
|
轉出普通病房或者出院,不代表他們已經痊癒了,
反而開始面對漫長的心理調適。
不要催促他們再走快一點,要允許失意、挫折或茫然,
「膚膚」和「惜惜」,相信有一天他們做得到!
「好燙!好燙!快燒起來了!」臺北慈濟醫院加護病房,一位女性傷患,燒傷面積百分之六十八,看似意識清晰,強烈感到身體被灼燒的感覺。
「有多燙?」床邊的身心醫學科心理師陳宜家問。
「就像泡在熱湯鍋裏!」她描述。
於是,陳宜家幫她抬腳、搬手,稍微離開床墊,就像離開湯鍋;也嘗試幫她轉移注意力,引領她觀想手放到冷凍庫的那種冰涼,之後請身心醫學科醫師調整藥物,讓她緩和感受,至少能好好睡覺。
「這是一種典型的『譫妄症狀』,是生心理受重創後有可能出現的狀況。」陳宜家說,加護病房的溫度當然不會讓人感覺熱,但傷患遭受重大打擊,創傷經驗重現,彷彿重回事故情境,「灼熱」的感覺才會在此刻突然出現。
這種創傷經驗重現的情形,不僅發生在一人身上,其他傷患也有類似的恐懼。
心蓮病房護理長陳美慧,自願利用下班時間進入加護病房協助換藥。在進駐之前,她翻閱文獻資料,發現利用冥想或聽音樂方式可幫助患者舒緩情緒、減輕痛苦。第一天,她詢問一位女孩是否想聽音樂?得到的回應卻是:「音樂會讓我想起派對當天的恐怖!」女孩還說,照烤燈也一樣。
「原來聲音和燈光都會有這樣的聯想!」這讓陳美慧吃驚。
不過,當她再問:「我們醫護人員在旁邊走來走去,你會感覺煩躁嗎?」女孩回答:「不會,聽你們對話,會讓我感到安心,有種被救的感覺。」
發生這種事情不是你的錯
遭遇大災難,身受重創,內心跌宕、焦躁、不安、憤怒、難以接受,都是可以想像的創傷後症候群;而身體在與傷勢搏鬥之中,感染也可能隨時進逼。種種危機感,很難對家人傾訴,求助於身旁的照顧者,或許能稍解一下壓力……
臺北慈院首度採行急性期就讓心理師進駐加護病房的治療方式,這跟以往待病患將轉至普通病房或已轉入,才介入關懷,有很大不同。身心醫學科和癌症中心共五名心理師組成團隊,每人負責關注兩至三人,在床邊陪伴,引導他們述說身體的疼痛、內心驚慌或其他擔憂的事;藉由患者的語言及非語言表達進行創傷後的心理評估,以及在封閉的加護病房情境提供「安心」的支持。團隊成員也會交換心得,及早因應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予以解決。
|
臺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心理師黃曉芳,曾在陽光基金會服務;經由她循循善誘,塵爆傷患願意吐露心情,宣洩壓力和痛苦。
|
「我們的初衷是希望幫助這些孩子。」陳宜家說,傷患接受各種治療,身心交互影響,時有心神恍惚。換藥是治療過程裏很難熬的一部份,她會鼓勵傷患大聲叫出來,一方面調整呼吸,一方面使因疼痛而緊繃的肌肉放鬆,減少痛苦感。
一位十八歲女孩,對於痛感總是放聲大哭,一邊說出內心感受:「我為什麼要去參加派對,早知道就不要去了,也不會發生這種事!」陳宜家耐心聽著,在她抒發完後,協助轉念,以減除非理性的自責:「就沒有早知道啊!發生這種事,並不是你的錯;之後努力和復健,還是可以恢復得不錯。」
陳宜家對她勾勒起未來感:「如果你很認真做復健,我們來想想將來可去哪裏玩;也許東京迪士尼會近一些,你比較喜歡海底還是陸地的?」女孩聽到迪士尼,眼睛發亮,提及她最喜歡的卡通就是「米奇」和「米妮」。
調整非理性的自我責備,並灌注希望,會幫助傷患比較有信心走下去。而女孩換藥前,有預期性的緊張和害怕,但看到媽媽煮來的麵,仍可轉移注意力:「讓我先吃兩口再換藥嘛?」護理師們笑著同意。簡單幾口家常味,頓讓她緊張情緒轉成滿足:「真的好好吃喔!」
吃過麵後,她抹一抹嘴巴就問旁邊備料的護理人員:「你們吃飽了嗎?」護理師們毫無例外皆言:「沒有,我們換到你這床時,肚子都已餓得扁扁的,快沒力氣了!」旁人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女孩卻稱:「護理師吃太飽,換藥很有力氣,就會感覺比較痛。」陳宜家認為,「這不需太合理化,女孩有食欲,也能用幽默方式與他人互動,正展現了難能可貴的復原力呢!」
非常不容易但或許做得到
「急性創傷期的照護,我們經驗比較少;但教導傷患做一些放鬆和觀想,效果還是有的。」癌症中心心理師黃曉芳,過去曾在陽光基金會服務,有三年時間與燒燙傷患者相處;不過她坦言,那些傷友都是出院後再去復健,心理介入時機沒那麼早。
這次塵爆發生後第二週,慈院心理師便進入加護病房;讓她驚訝的是,有位燒傷面積達百分之六十五的女孩,平靜歷經兩次清創和植皮手術,但第三次動完刀,卻一直喊痛,轉至普通病房後,照理情況也較趨穩,女孩卻感覺換藥時比在加護病房還痛,這讓黃曉芳很想探究原因。
回想在加護病房時,女孩用上葉克膜,也必須洗腎,即使昏迷,家人持續呼喚她,黃曉芳也在她床邊讀朋友寫來的信,給她鼓勵。「她醒來後,我告訴她,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麼勇敢,撐過了這麼多難關。我們兩個淚眼相對,我幫她擦眼淚,自己也不斷在掉淚……」
女孩的手纏滿紗布,還是嘗試拿筆寫字,即使字跡紊亂,依然努力表達;而剛拔去呼吸管,講話聲音還很微弱,但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她用力練習發聲。她的媽媽態度始終維持平穩,給女兒很大的支持力量。
在黃曉芳心中,女孩向來很有毅力,但度過危險期,為什麼對換藥的疼痛敏感度卻加深。黃曉芳起先也不明白,後來她分析得出:「可能她太緊繃,也很想早日回家,所以心裏很急!」
黃曉芳不是沒有瞧見,當女孩在加護病房時,看著其他人一一轉去普通病房了,她卻不能,心情有多沮喪;好不容易轉到普通病房,也很努力做復健,偏偏走路時跌跤,腳皮破一大塊,又令她難過不已。
不過,這女孩愈挫愈勇,即使被復健師按腳很痛,忍不住掉淚,但一會兒就會再度堅強;下床移動時疼痛,她仍堅持要站立,且還想再走走。是媽媽看了不忍,主治醫師也叮囑暫時別太用力,以免傷口擴大,她才打消念頭。
黃曉芳看在眼裏,是疼在心底:「她先天體質比較弱,現在努力進食但體重就沒怎麼增加,瘦加上肌耐力不夠,走起來就不穩。」不過,她並不為女孩感到著急,因為她知道女孩會督促自己,也相信她總有一天會達成目標。
|
心蓮病房護理長陳美慧(中)自願在下班後進入加護病房協助換藥,長達一個多月。在與傷患們接觸中,她感受到他們的驚慌和擔憂,也會適時慰解。
|
另外一位女孩,則在加護病房時一度不願會客,理由是想安靜。黃曉芳巧妙引導,她才慢慢說出:「我害得爸爸媽媽在外面很擔憂,乾脆就不要見面。」知道她很自責,黃曉芳用心開解:「把自責化為行動,和他們分享你內在和外在的狀況,不要再讓父母擔心。」之後,她就比較願意和家人視訊。
轉到普通病房,她更加意識到身體的改變,失落感更大。在走廊練習行走時看到陌生人,眼神充滿警戒與防衛心;父母見她壓力大,也滿是愁容,她則把失落轉成一種憤怒,有種說不出的苦悶。
黃曉芳能理解女孩的心理反應,找機會和她聊開,包括外貌、工作、生涯規畫等,也談到「接納」這件事。她舉藝人Selina為例,燒傷後每天都有不同變化,疤痕增生難以避免,雖然復健很痛,情緒也會反反覆覆,但她告訴自己一定能挺過去,如今也重回喜愛的演藝工作。
女孩提及自己也有夢想,黃曉芳激勵她:「或許等你度過了這一段艱難歷程,也可站出來鼓勵其他傷友,當個行動的倡議者。」聽完後,女孩終於點頭微笑了!
再次漸漸喜歡上自己
在女孩出院那一天,黃曉芳特地送上了一個「史迪奇」卡通的樂高模型,體積很小;她問:「這是復健嗎?」黃曉芳立刻回答:「對,你很聰明!等你可以把它拼起來,就代表你手勢很穩了!」
美國創作者把史迪奇塑造成外星人中的瑕疵品,因為耳朵上有兩個缺口,就被丟到地球來。「史迪奇在流浪過程,經歷了好多事,也很努力學習,漸漸地牠喜歡上自己,也接納了自己。」黃曉芳講這段話時,語帶哽咽,因心中有太多的感觸。
她多麼希望眼前這個女孩真的懂,也希望其他受傷的孩子能夠體會,人生中會遭逢這場巨變,是否也像老天爺在考驗著什麼,能走得過去才是勇者,也才能有所覺悟。
心理師們和傷患相處一、兩個月,過程中陪著哭也一起笑,心情跟著起落,等同半個家屬。「這些孩子多是活潑、外向,又愛交友,本質上都還算樂觀。」陳宜家說,人的生命力本就很強,不會輕易被打倒。「以往精神病理學比較強調負向,但近幾年一些災難研究,已逐漸朝創傷後的成長力量觀察,代表正向的修復能力也應該被看見。」
黃曉芳也表示:「受傷後,失落一定會有。但要學習的是如何在失落之中,找到著力處,讓自己好過一些。」燒燙傷後,再也回不到過去平滑的肌膚,隨著時間拉長,疤痕更會增生凹凸;重點是認真做復健,效果還是可預期,當看著自己從躺在床上到一步步爬起,能站、能走甚至跑跳,各項功能逐漸恢復了,信心也會因此建立。
陳宜家指出,人在受創後,畏縮、逃避都很正常,是因為還沒處理好那分不安全感,而一段時日後,正反兩面的情緒也仍會交互進行,旁人切莫太過心急。
陳宜家強調,孩子們即使再痛,依舊很努力。然而,面對如此巨大的創傷過程,必定有很多挫折感、無助感、自責感、失控感;因此她提醒家屬,孩子一路上還會跌跌撞撞,且有一些情緒要處理,父母陪伴在身旁,要非常有耐心,允許他們失意、挫折或茫然,不要催促他們再走快一點,並適時「膚膚」和「惜惜」,親情的力量絕對是最強,再多給一點點時間,相信他們一定做得到!
|
花蓮與臺北慈院護理師交流傷口護理和心理關注的經驗,希望同理塵爆傷患的身心狀態,達成最適切的照護。
|
◆ 心理師的叮嚀
正常反應 平常心相待
在加護病房時,處於疼痛與焦慮,傷患還沒辦法正視傷口;離開醫院,密集復健,清楚看到受傷的程度,面對功能或形象等現實狀況,會開始失落,考驗也才開始,有可能不願見人,不喜歡自己,不想打扮;有人會用退化的方式,對父母發脾氣,對親友的好意不領情。如果過去累積有摩擦或衝突,親子之間的壓力就有可能爆發。
被同學討厭或被老師責罵,都有可能讓我們心情起伏,甚至心思漂浮或自我懷疑,要一段時間才能穩定。更何況這麼嚴重的傷勢,生理或心理復原本來就需要時間,也不一定會走到心理疾病;傷患的情緒表現是正常的,這段過度期可以適時允許他們撒嬌,讓他們有喘息空間,慢慢接受自己。
親情和愛的支持力量非常重要,這段時間家人一定會比較辛苦,但愈緊張、愈求好心切反而會變成阻力,試試看以平等心、平常心去看待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帶著新的自己回到社會。(整理/黃秀花)
|
八仙塵爆滿兩個月,臺北慈濟醫院又新增多位傷患出院,他們燒傷面積都超過百分之六十,在醫療團隊的全心照顧、親人細心陪伴下,返家休養和復健。(攝影/吳裕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