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成 三十歲醒來的人生
◎撰文、攝影‧何姿儀
|
車禍導致重大傷殘,讓劉文成(左)處處碰壁失去信心;在環保站有志工陪伴,找回久違的歡喜與成就感。
|
自接近植物人的狀態甦醒,
失語也失去記憶,
劉文成蹣跚走了十年,
從學步到進步,
他說:「不要小看自己,
因為人有無限可能!」
證嚴上人開示的廣播聲,清晰迴盪整個環保站,竟與瓶瓶罐罐匡噹碰撞、鋁鐵金屬鏗鏘敲打、塑膠袋窸窣摩擦等種種聲響,形成和諧的共鳴。
開闊的空間裏,人們鮮少交談,他們低著頭,雙手不停忙碌,從安詳的背影,彷彿能看到他們微笑的臉龐。這裏是慈濟斗南環保教育站。
每當果園工作休息時,來這裏做環保是劉文成最期待的事情;為此,他總會先將所有家務事打理好,讓妻兒無憂,自己也能全心全意投入。他整理回收物品時,心無旁騖,流露出如同孩童組裝積木般認真;厚實的雙手殷勤勞動著,將一個個被人們捨棄的物品分類處理。
曾因車禍導致大腦嚴重損傷,劉文成失去語言、認知與肢體活動能力;在生命關鍵時刻,醫師的手術刀、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人生。從幼兒般牙牙學語、學步開始,他走了十年,才走進環保站;相較於一般人,他的動作顯得緩慢,應答時,也總要多想個好幾秒,但認真的神情與單純的笑容,卻讓大家心生歡喜。
空白人生,我是誰
歷經十年愛情長跑,劉文成在二十八歲走入婚姻,也迎來了滿心期待的新生命,卻在三十歲被一場意外撞碎了經營中的幸福人生。
二○○一年四月二十三日,劉文成騎車發生嚴重車禍;妻子瑩慧趕到急診室時,醫師告訴她,劉文成顱內出血傷勢過重,必須趕緊後送大醫院。救護車朝北一路疾馳,劉文成的意識逐漸消逝,抵達中部的醫院後,緊急進行開顱與氣切手術。
當劉文成脫離危險期,轉出加護病房,雖然能規律呼吸,卻對外界事物沒有任何知覺回應。轉入普通病房一個月後,瑩慧接到了出院通知,面對不知是否會醒來的先生、家中五個月大的嬰兒,她頓感茫然失措……
眼看劉文成毫無起色,朋友介紹了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陳金城醫師,治療過許多棘手患者,不妨轉院一試。瑩慧不願放棄一線生機,帶著拷貝的病歷資料,陪劉文成搭救護車前往。
料想不到的是,過去一個半月不省人事的劉文成,術後第二天,竟甦醒而且坐了起來。瑩慧感到不可思議,卻無法欣喜,因為先生不認得自己、孩子與任何人,也不會說話、不識字,完全無法理解溝通,右半邊手腳癱軟無力,行動能力也成了大問題。
她朝思夜盼終於醒來的,是卻又好像不是文成。
嚴重左腦創傷,劉文成喪失語言、認知功能,操控右側肢體的能力也受到損害。從陳金城醫師口中得知事實,瑩慧感到一陣暈眩。「做復健,有些功能會慢慢好起來。」陳金城醫師口氣篤定的建議,讓瑩慧還來不及過度傷感,便順著醫師指的路走去。
損壞的腦部,需要開發其他部位來重建功能,劉文成開始做復健,也透過夾豆子來訓練細部肌肉協調。失去了理解與認知,開始進食後,劉文成卻自然而然排斥葷腥,並且極為敏感,瑩慧納悶不解,「奇怪,文成連我們都不認識,但怎麼能辨識素食和葷食的味道?」即使偷偷混入碎末,都能被他覺察,「也許,菩薩真的幫了他。」
長達三年的復健和語言治療,所幸有小叔協助接送到醫院;瑩慧也努力工作擔起家計,不讓這個家因此而癱倒不起。
「人生很多事情,失去了可以再獲得,但此時此刻,無論你盡了多少努力,好像都沒用。」從劉文成受傷開始,揮之不去的緊張、無助、失落、痛苦,她全部勇敢扛起來,「現在只要看到腦傷的病人,過去所有的恐懼都會湧上來……」
|
劉文成因為車禍傷及視神經、語言神經及運動神經,曾經失去記憶、無法識字也認不得最親近的人;大林慈院神經外科醫師陳金城副院長,十四年來陪伴他與妻子瑩慧度過關鍵時刻。
|
散落記憶,重尋回
下班回家後,瑩慧陪著家中一大一小學習,她將家裏觸目可及的所有物體拍照、製作字卡,教超過三十歲的劉文成與牙牙學語的兒子一同建構認知。學習力強的孩子,很快就能學會,劉文成卻總是很快地遺忘。
回首那段日子,瑩慧笑稱自己養了兩個孩子;走在其間的種種無奈辛苦,無法為外人道,只能獨自吞忍。
從孩子五個月大到兩歲這段時間,是劉文成人生中消失的記憶;妻子不離不棄,讓他在被撞散的記憶拼圖中,一塊一塊找回失落的那一角。
除了讀經認字,反覆操作家事成了劉文成的生活重心,肢體尚不靈活的他,凡事都想多做一些,卻經常摔壞家中物品,折磨著瑩慧的耐心。
從相識到結婚十多年,一直都相處融洽,然而真正的磨合期卻從受傷後開始。「許多病人在腦傷後,脾氣變得暴躁易怒。本來就很有耐心的文成,受傷後脾氣卻變得更好。」唯一變化的是嚴重的潔癖,接近強迫性地反覆清洗家裏每個角落,甚至迫不及待脫掉孩子穿了一天的衣服和襪子。
「我會擔心,家裏,太太,我擔心,我受傷,我知道我沒有工作,太太辛苦。」從無法完整拼湊的話語中,劉文成表達出對妻子的不捨。
為了消磨時間,劉文成來到姑丈的果園,從自己不熟悉的農事一點一滴學起。漸漸地,姑姑發現劉文成在果園時,常與旁人發生碰撞,眼科醫師懷疑劉文成眼睛有異狀,於是瑩慧決定再次去找陳金城醫師。
「視神經是車禍時就受傷的……」聽完陳金城的說明,瑩慧無法壓抑內心的挫敗感,跌落洶湧的淚海;十年跌跌撞撞,好不容易磨來了平靜生活,無常卻又襲來。
劉文成的雙眼視神經萎縮,右眼視野只剩尋常人的四分之一,左眼為二分之一。憂慮劉文成的未來將漸漸陷入黑暗,瑩慧載著先生回家的一路上,淚水潰不能抑。
「與其擔心還沒發生的,不如想一想有哪些事情可以做。」在診間,陳金城的一席話,帶給她衝擊和行動的力量,不再受困於對未知的心驚膽顫,學習轉念,如何把握當下,讓每一天活得有價值。
兩年多前,透過慈濟委員游淑華的接引和鼓勵,她將先生帶到慈濟雲林聯絡處,跟隨志工們學習做環保。原本只是為了打發時間而來,卻沒想到成為改變他們命運的開始。
|
慈誠培訓課程中,劉文成(右二)與學員們學習帳棚搭設與拆收。(攝影/劉志銘)
|
包容接納,無缺憾
劉文成在身體狀況漸趨穩定後,急欲分攤家計,曾天天嚷著要外出就業。當時為了一圓他的心願,瑩慧帶著他四處求職卻不斷碰壁。備嘗人情冷暖,她感到挫折又受傷,而愉快的表情,也從劉文成的臉上漸漸消失。
「過去的經驗讓我很害怕。」嘗試走入環保站,瑩慧擔心劉文成受傷後求職的挫折再度重演,擔心別人感覺累贅,擔心被排拒於千里之外,擔心好不容易得來的機會再度失去,劉文成又要跌入失望落寞的深淵。
瑩慧了解,劉文成向來能專注、耐心、確實去完成每一個細節,只是動作與反應速度慢了些。她也深深體會到,無論是先天或後天造成的身體殘缺,要得到社會的包容與接納何其不易!
然而在慈濟環保站,劉文成不僅被接納,還得到許多志工的教導、鼓勵與讚歎;在這裏,透過學習與包容,人人看到的是彼此優點。
劉文成專心學習分類,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瑩慧帶他去五金行買工具,漸漸累積成無法輕易搬動的沈重工具箱。箱子裏,有他對環保的責任,對生活的寄託,對慈濟的歸屬,他總是愉快地提著。
過去遇到下雨的日子,劉文成總是一臉憂愁,要瑩慧幫他想想能做什麼。「現在,他最喜歡下雨天了!」瑩慧一說,身旁的劉文成咯咯笑了起來,因為下雨天,果園暫停工作,就能去環保站做他最愛的環保!
「一開始難免擔心,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但從他的臉上發現沒問題。」只要想到隔天能去做環保,劉文成做家事時,臉上不時泛著笑意;前往環保站的時間若是晚個幾分鐘,都讓他覺得損失重大。
長年的磨合相處,瑩慧與孩子在劉文成無法完整表達的語言中,很快就猜透他的意思;自從劉文成投入環保,母子倆卻愈來愈不懂他的表達,也讓瑩慧想要一起做慈濟,建立更多共同的語言。
|
尋常的家居,是十年風雨後的平靜,許瑩慧放下對先生的擔憂,夫妻相勉投入志工付出所能,讓生命的每一天更有價值。 |
放下擔憂,手牽手
劉文成發願要見習、培訓、承擔醫療志工時,瑩慧擔心他應付不來,常投下反對票,幫著他踩煞車;然而孩子鼓勵瑩慧與其擔心,不如陪著爸爸一起參與。
二○一五年,夫妻倆一同參加慈誠、委員培訓,也相繼來到大林慈院做志工。
「對慈院感受很深。」瑩慧說,自己其實比劉文成更想到醫院做志工,因為「如果沒有慈院、沒有陳醫師,絕對沒有現在的文成。」她嘗試放下對先生與孩子的擔憂,從工作中排出難得的連續假期,穿上志工背心在醫院裏穿梭。來到這個改變生命的起點,她感到心靈充實而精神飽滿。
大林慈院病歷室是個充滿包容力的地方,在這裏服務的志工,有將近九十歲的銀髮長者,有長年勞務而彎腰駝背的老農,有小兒麻痹與腦性麻痹的身心障礙人士,在這裏,劉文成並不特別。透過付出助人的過程,找回每個人存在的價值。
無法短時間記住所學的劉文成,緊緊握住醫院同仁所寫的紙條,依著上面所寫的單位順序,在廣闊的院區裏,認真辨識指標與路口,正確將病歷輸送到它該去的地方。
克服了車禍後的身體缺陷,回到醫院做志工,劉文成努力表達心中的感動:「感謝陳醫師,讓我重新活過來。環保志工、醫療志工,都是一種新的學習,我充滿歡喜。」
沒想到夢碎十年後,劉文成能因做志工而再進步,在生命的畫布繪出新的色彩。「認識我們很久的朋友都說,我們的人生是倒吃甘蔗。」
回首人生風雨,瑩慧不再苦惱悲傷,未來,還有很多美好的可能。一如環保站旁的池塘裏清荷靜立,偶爾風吹葉搖,盪起一波波漣漪,它們依然仰頭向著天空,恆持那般怡然恬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