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 不失善念
8.17《農七月‧初四》
【靜思小語】煩惱莫增,善念莫失。
求法,不惜身命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記載,佛陀過去久遠劫前為「最勝仙人」,為了求法,不惜「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要寫下天魔謊稱從覺悟者聽來的一句法偈。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這段故事描述佛陀累生累世求法度眾的堅定心志——不怕辛苦、不惜身命,用心、虔誠而精進,只為了求法利益眾生。後世聞法者,應將佛法吸收入心、永存於心,才能報佛恩。」
人人本具佛心,卻缺少撥開無明的方法,以致層層無明覆蓋真如本性。上人感嘆:「不斷向外追求,卻總是『求三漏四』──求得三項、漏失四項,煩惱不斷增加、善念不斷漏失。」
上人教眾,用心專注,讓法「刻骨銘心」,漸次修除無明,回歸內心的「靈山塔」,讓法華會永住於心。
精進,內修外行
與杭州志工座談,上人看到吳惠仙師姊的「薰法香」筆記,字跡微小而工整,肯定她聞法的真誠與用心。
「她原本聽不懂閩南語,卻持續薰法,將師父說的法句句記在心裏,貼住師父的心;再用她的心去募人心,貼住更多人的心。」
上人表示,薰法香、讀書會共修,是吸收佛法,向內修心、調整言行;參與慈善訪視或賑災,則是向外行善。
「助人之後,看到苦難人得救,油然而生歡喜感受,是最快樂的。慈濟人付出無所求,不求名、不求利,卻讓自己受益——求得道理而自我增進。『見苦知福』,就能知足。」
佛典記載,欲修生天的福報,必須守十大戒、行十大善。上人表示,慈濟也有十戒,是在現代生活中自我保護身、口、意,不使犯過的重要規範。
「人性本善,只是在各自的生活環境裏養成習氣。慈濟提供持戒、行善的環境——每一位發心投入的志工,都要經過見習、培訓,確定已修正偏差行為,戒除菸、酒、賭博等惡習,才能正式受證。」
上人表示,進入慈濟,要相互提醒、砥礪,好好調整思想、待人處事的聲色,為維護團體形象而自我督促。
解脫,守戒行善
《法華經‧化城喻品》描述大通智勝佛成道時,遠方梵天王看到照徹各處的光明,便追尋光源而來到佛前。
「即使已生天界,天王們了解福報終會享盡,屆時又要落入輪迴、隨業受報,所以要朝向光的來源,求得究竟解脫之道。這一道光——就是存在宇宙天地之間,看不到、摸不著的真理。」
上人教眾,莫迷失在神通變化的文字描述裏,應體解佛陀運用各種方便譬喻、應眾生根機說法的苦心——希望人人聽法入心、通徹道理,行走光明大道。
大陸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身在不同省分、說著不同母語的慈濟人,有緣同在慈濟,所學的是同一種法——菩薩法;上人殷勉,要守戒、行善,同行菩薩道。
「改習氣並非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要在人與人之間相互磨練,通徹道理,才會發光、發亮——言行如法,成為人群中散發光明的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