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6期
2015-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草根菩提
  慈善臺灣
  人醫之愛
  發現歡喜
  祝福快遞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6期
  四至五日 不妄言,不毀他



8.4~5《農六月‧二十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不發溢美之辭,不自我標榜而貶抑他人。

 

人人造福,人間有福

 

「過去讀佛經,覺得經文裏描述的許多景象,此生應該遇不到。可是這短短幾十年間,隨著科技的進步,幾乎天天可以看見四大不調、無常災禍;佛典所說的災劫苦相,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而且發生得愈來愈頻繁。」

早會時間,上人有感而言,世間一切人、事、物,不離無常、苦、空。「其中,我最在意的是時間,讓我感覺到『來不及』的苦受。」

二○一○年元月,海地強震造成逾三十一萬人死亡,首都太子港多數建築損毀。上人回憶,美國慈濟人率先進入,與來自各國的人道組織共同援助受災民眾。

「見到建築物傾倒破碎,往生者屍體放置路旁,傷患哀號無助的慘狀……慈濟賑災醫療團輪梯次投入,直至急難救助告一段落,又展開中、長期的希望工程援建工作。」

上人指出,五年多來,慈濟人持續關懷、援助,在當地援建的第四所學校杜柫謝幼兒園,七月二十九日舉行啟用典禮。

「海地居民生活普遍貧苦,唯有讓孩子受教育,才有脫貧、脫困的希望;能讓孩子上學,是家長的驕傲。看到孩子們穿著乾淨的制服,整齊的排隊走進新校舍參加典禮,多可愛、多亮麗啊!時間,可以成就一切。」

上人感恩全球慈濟人出錢出力,奔波勞頓;尤其美國慈濟人承擔責任,使命必達,幾經波折、克服了許許多多的困難,終於援建完成;並且用心帶動本土志工,合力幫助苦難人。

在強震過後三個多月的尼泊爾,慈濟人也帶動出一群年輕的本土志工,鼓勵大家勇於承擔,從「手心向上」的受助者,成為「手心向下」的助人者。

「慈濟人在一片片破碎的土地上,用愛鋪路,也鋪平人心;不分貧富,讓人人都有造福的機會。人人造福,人間有福,天下才能平安。」

 

內修是功,外行是德

 

泰國民眾多數信仰佛教,以供養三寶為主。與泰國慈濟人談話,上人致勉遵循佛陀教法,走入人群力行菩薩道。「透過身體力行付出、見苦知福,才能真正體會佛法深意。」

慈濟人如何供養師父?上人表示,弟子們合和互協,是對師父最好的供養。「最期待的是大家法入心而慧命增長,也希望給大家心靈財富。心靈財富,要從造福人群而得。」

上人教眾,將法吸收入心、展現於言行,啟發人人的愛心;點點滴滴的愛心細水長流,就能凝聚成恆長救助苦難的力量。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走入人群,面對眾生的無明煩惱,看見複雜、曲折的人間世事,要自我提醒『調直心』——善解、包容;如此就不會心存芥蒂,而能進一步化解惡緣結善緣。」

上人叮嚀,法入心、法入行,說話讓人聽了順耳,臉色讓人感受親切,才能帶動他人同行菩薩道,合和互協付出。

「內修是『功』,外行是『德』。內心的修養讓人感受得到,進而蒙受利益,就是『功德』。」

會員是慈濟志業的基礎,上人強調,招募會員重在募「心」,讓人實際感受到「助人的感覺真好!」就會持續投入。「對窮困人,要救貧救苦;對會員,則要救心。人心無法淨化,世間將愈來愈污濁;多接引一位會員,就多淨化一個人的心。」

 

活得尊嚴,老而不苦

 

五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陳亮恭主任來訪。談及高齡者的照顧,上人表示,人力比財力重要,要有人願意投入;「慈濟人長年關心、照顧社區裏的長者,具備服務社會人群的熱忱。」

「用心就是專業。慈濟人雖非專業心理師、社工師,卻因長時間在社會各個角落照顧貧病老者、看盡人生百態而有深刻體會,故能善用方法輔導人。」

上人說明,慈濟人很願意為社會付出,但是社會問題無法只靠慈濟人承擔;現今家庭倫理失序,叢生社會問題,最應該加強的是社會教育。「最好的養老院就在家裏,要從家庭鞏固孝道。孝敬堂上父母,就是對下一代最好的身教。」

老人的苦,往往不在病苦,而是苦於沒有尊嚴。上人分享,許多慈濟人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家,他們在付出中提振身心力量,對社會有貢獻而不造成社會負擔,因而天天歡喜。

「老人問題,不能只從社會福利上尋求解決,最根本的做法是『教育』——若年輕人、中年人,都能照顧自我身心健康,在付出中找到人生價值,老年問題就不會持續惡化。」

 

煩惱欲念,法藥療治

 

「修行,要守持口業。不對人發溢美之辭,也不能『自讚毀他』——自我標榜而貶抑他人。」與清修士談話,上人指出,言語過與不及都不對,一味的稱讚人,即是妄語;負面言行若不提出來警惕大眾,也失去教育機會。

「就如醫師對症下藥,佛陀對於心靈深陷貪、瞋、癡病不能自拔者,應機施教,以『法藥』來治。」上人教導,面對他人犯錯,應提起智慧,及時點醒、引導。

「一念心淨就是佛,一念心濁即是凡夫。」上人叮囑,要照顧好一念之間——時時自我警惕,不犯相同過失;能去除貪瞋癡的煩惱與欲念,要成佛就不困難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