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期的思念,孩子你懂嗎?
撰文‧李秋月(慈濟教師聯誼會) 插畫‧葉晉宏

問:孩子要離家去外地念書了,很捨不得,在牽掛和放手之間如何找到平衡點?
答:校園中的鳳凰樹開著火紅的鳳凰花,驪歌也傳遍校園。同學、師長互道珍重再見,濃濃的離愁如夏日青草遍地綿延。這一切都代表離別將要開始,這分離情不只瀰漫整個校園,也傳入家庭。
十四年前,大兒子考上大學,身為人母悲喜交集,喜的是:孩子將到不一樣的場域學習,將要展開不一樣的人生;悲的是: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將要離開,家中吃飯時碗筷將少一份;內心在牽掛和放手之間糾葛萬分。當他打電話回來報平安時,我握著話筒的手顫抖著、淚水布滿雙頰。
十年前,二兒子考上理想學校,以為早已習慣離別,沒想到他打電話回來時,我仍哽咽得無法言語。這分離情豈是「斷捨離」三字可以了卻?
為了宣洩內心的情感,還將感受寫成「輪迴」一文投到《國語日報》,其中一段話是這麼說的:「人生總是繞著一個大圓在輪迴。我當初離家到高雄念書,媽媽倚門而望的身影至今深鐫腦海;而今換我倚門而望,只是不知留下什麼在兒子心底?雖知這一切輪迴叫做『常』,但內心的悵然若失,豈是外人所能了解?
兒子房裏的物品慢慢消失不見,換成一個一個的紙箱;凌亂不已的書桌、床鋪,像變魔術一般整齊、乾淨了起來,這意味著分離的腳步逼近;當紙箱被『黑貓』一一叼走,離別的鐘聲也隨即敲起,容不得雙方想掙脫離別的枷鎖。
家中的老爺車裝滿我和兒子的離情,到了車站再次擁抱兒子,再次互道保重,他隨即頭也不回的進入車站。雖不是戰士上戰場,抱著古來征戰幾人回的心,但他必然下定許多決心。親情如臍帶,總繫著思念的雙方,我癡心的妄想。
回到家中,望著空了的書房和寢室,內心如被蠶蟻嚙咬過,也空了。
接到報平安的電話,他已置身臺北;話筒中傳來同學的嬉笑聲,他已融入學校的氛圍,心中留下多少雙親的霜鬢、掛念,已不可知。」
孩子真的會長大,他們會負笈遠方,甚至到異國;家中的巢會空,最後只剩兩人大眼瞪小眼,到最後只剩孤單一人,這就是人生,它就是一個「輪迴」!不管願不願意,我們都要接受。
如何在牽掛與放手之間取得平衡?一切只能靠時間慢慢撫平。最重要的就是告訴自己:他們是為了成就自我才會離開,他們已長大要獨立了;也要告訴自己:孩子離家就學代表獨立的開始,爸媽自己也要學習獨立,讓孩子放心!
除此之外,空巢期的我們要走出家庭,到外面當志工,或者去學多年想學的畫畫、樂器、運動……讓活動填滿空巢,當時間過了,牽掛與不捨也會取得平衡了!
跟孩子之間也要有些默契:至少每週打三次電話回家報平安、有任何事都要分享。如此可減少爸媽的擔心,也可以了解他在外面適應的情況,更可以在他有需要時,及時提供意見,讓親情永遠陪伴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