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動力讓志工可以不斷地給?
撰文‧凌久惠(大林慈濟醫院牙科醫師)
 |
凌久惠(右一)與牙醫助理彭珮瑋(右三)合作無間,讓鄉親安心接受治療。(相片提供/凌久惠)
|
志工擁有的並不比我多,卻可以不斷地給;
即使沒有專業條件,也努力學習到得以參與;
我發現能夠付出的條件不在外在的物質,而是有沒有心。
參訪大愛村時,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本土志工的家,男主人做水電撐著家計,妻子是慈濟志工,照顧多名子女,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但巷口轉角的大佛像,卻是她們家捐錢造的,讓大家禮拜,太不可思議了。
感恩新加坡團隊布置義診場地、設好動線,現場多達十七位牙醫師參與,每個人的做法、使用的器械都不一樣,但流程卻充滿彈性,讓大家能各自發揮,讓我見識到為什麼慈濟可以接引到那麼多的眾生,因為做法簡單,包容性大,但該有的都已用心準備。
我的牙科助理珮瑋師姊很年輕,我們初次認識,她對牙科的熟悉和靈動讓我很驚豔,問:「你是在診所還是醫院上班?」她竟然說她是高科技產業業務,牙科助理是跟隨慈濟人醫會義診學的。
我想到志工許學智師兄說,慈濟是免學費,教到會,得大智慧,原來就是這樣嗎?
一旁幫忙打光的賴全益師兄,很會抓角度,打光的亮度及準度和我在醫院並沒有差太多,他三不五時還被請去修儀器。我又好奇了,為什麼他會參加義診;學智師兄說,賴全益師兄雖然沒有醫護背景,為了能參加義診,還去學了水電。
這個團隊好像充滿了熱心想要付出的人,即使條件不具足,就努力學,學到像專業一樣。我開始思考,自己是個有條件付出的人,但在慈濟醫院服務這麼多年來,就像一般醫師一樣,照顧自己的病人,沒有更多。
但這些慈濟人擁有的並不比我多,甚至一開始的條件也不比我強,為什麼卻可以不斷地給?是什麼動力讓他們這樣做?
我想了很久,發現能夠付出的條件不在外在的物質,而是有沒有心。貧窮的本土志工也可以捐佛像、招待我們一大群人;想付出卻沒有條件的,也可以學習。
可是我還是很疑惑,難道這樣做都沒有遇到什麼障礙嗎?這幾天我最喜歡跟在曾美玉師姊身邊,因為她有好多精彩的人生故事,有時聽她說故事我就覺得得到解答。
當她說起看到上人憂愁的臉,就決定去到蘇州慈濟門診部服務,讓上人安心。有這種事?那家人能體諒嗎?因緣就是先生也投入慈濟。雖然在蘇州遇到種種難題,她還是長期付出,她引述上人的話與我分享:「無論做什麼事,修任何法都要認真。要認真,但不能執著;要放下,但不能放棄;要隨緣,但不能隨便。」
當下,我也如同得到上人勉勵,一下放下所有的疑惑,明白原來所有樂於付出的背後不是從此沒有障礙,而是跟隨有智慧的上人造善,但結果是要能放下。
我到海外,見識到什麼是真正的慈濟人。不只是穿上制服,而是行出來的慈悲與智慧,是上人的千手千眼。感恩上人,感恩慈濟人,有你們讓世界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