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診三問】久久一次義診,對當地有多少幫助?
撰文‧鄭宜哲(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
 |
海外義診難題之一是語言溝通,幸有當地醫學生協助翻譯,讓鄭宜哲對症下針。(攝影/陳麗雪)
|
義診只是個過程,
重要的是傳播了「善念的種子」,做的事就是「把愛傳出去」,
每個人都是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
久久一次的義診,到底對當地能有多少幫助?」這個疑問,從求學時代就開始了。
二○一二年,臺中市和平鄉梨山居民提出義診需求時,身為臺中慈濟醫院考察團之一的我,認為我們的眼光應該看更遠一點,到底當地人需要的是什麼?也因此,中醫部採行每兩週一次的巡迴醫療,迄今已經邁入第六年了。
第一次報名參加海外義診團,原本只是想單純體驗「付出無所求的快樂」,沒想到此行讓我解開多年疑惑。
與斯里蘭卡居民有著語言的隔閡,此時中醫的望診、切診,變成最好的評估工具,我把視覺焦點放在患者的眼神反應,把手掌指尖貼在患者膚甲骨節筋肉之間,尋找細微的異常再施予針藥,也從治療後閃爍光芒的感激眼神中,得到了最佳的回報……
當地醫學院的學生擔任翻譯,與其中一位女學生互動,回答她對於施針的好奇;雖然我們的溝通難以流暢,但我很想完整地表示,上人教我們要「教富濟貧」,除了財富上的富有以外,有能力的人應該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來這裏,不只是親自實踐這個道理,更是在「傳承」這個精神。
我跟她說,我們來自臺灣,一個四千公里外的佛教團體,我們推廣茹素,她也很開心地回應我,她也是佛教徒,全家都吃素,很開心來當志工。
與她分享的同時,我發現我找到了答案,義診只是個過程,重要的是我們傳播了「善念的種子」,我們做的事其實就是「把愛傳出去」。
我們不是第一團慈濟義診,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團,我們每個人都是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全球慈濟人要做當地志工最大的後盾,從二○○四年印度洋大海嘯的那一天開始,藍天白雲的關懷就永遠不曾間斷。
直到今天,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慈濟活動喜歡比手語,因為音樂跟手語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也是打破陌生隔閡最好的工具;為什麼要辦愛灑活動,是透過慈濟人的雙手,讓對方感受到全世界的溫暖關懷,知道自己並不孤獨;竹筒歲月的推廣,更是啟發善念善行,體驗自己也可以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付出者;活動過程中的尊重對待與無私關懷,才是真正感動人心的「法」。
「傳承」不只是對當地翻譯志工的期許,不只是團隊對當地志工的關懷與鼓勵。而是分分秒秒、一言一行,無所不在。
慈濟新加坡分會副執行長分享,臺灣團隊排兩列舉旗前進的景象,潛移默化了新加坡的慈濟人醫團隊,是禮儀之美傳承。新加坡慈濟人醫會中醫團隊累積多年的規畫技巧、現場器材準備,亦是最好的經驗傳承。
接下來,我也自我檢視與懺悔,梨山巡迴醫療,我們是不是也能作為當地志工最大的支持後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