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至二十二日 有心才能共行

7.21~22《農六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心專、意誠、不怕辛苦,行動才能一致。
鄰里互助,社區長照
二十一日,與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等人談話,上人鼓勵醫療同仁與家屬,把握機會踏出醫院的工作環境,走出個人的生活範圍,參加社區訪視,可以看見種種人間相,體會更深。
上人也歡迎大家常常回到精舍相聚,與常住師父互動,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境界,與做慈濟事時接觸的人、事、物,和師父們分享的法融合,會深刻感受到「動靜皆在禪定中,人事物皆不離法」。
與臺中慈濟醫院莊淑婷副院長談老年長照,上人表示慈濟五十多年來在臺灣各社區所做的就是「長照」,對象也不只有年長者。「這次行腳,看到也聽到許多慈濟人年老了,兒孫都遠離家鄉;不過慈濟就像一個大家庭,有法親的陪伴與照顧。若能帶動鄰里互助,結合慈濟志工的力量,落實社區長照,可以做得更周全。」
節制商機,預防危機
二十二日,菲律賓慈濟人陪同菲律賓保和省第三區眾議員黃嚴輝全家及當地會眾前來拜會。黃議員分享昨日參訪內湖環保站,看見環保志工將資源回收分類做得如此精細,又能將回收寶特瓶再製成紡織原料,深感這是菲律賓也很需要做到的。
上人指出,慈濟能從資源回收、分類到再製新成品,做出現在的成果,是經過將近三十年的耕耘,而且是臺灣民眾願意投入,從中不斷累積經驗,持續深入社區推動「清淨在源頭」的環保觀念,因此能以實際的做法為大眾做示範。
在各地環保站有許多上了年紀的志工,不只具有資源分類的「功能性」,還對環保有很深刻的認識,具有「認知性」,對於各種資源的種類性質瞭若指掌,還能對參訪者侃侃而談環保道理,這是因為他們發自內心,真誠地想要保護大地,所以不怕辛勞,天天投入環保站付出,將資源分類做得很細膩。
「他們對環保有共知、共識,最寶貴的是能『共行』,所有的志工必須行動一致,不能出差錯,才能真正成功做到資源回收再利用。這群環保菩薩的心很靜、很專,有心才能共行。」
上人對議員等人說,要在保和島做好環保,無法只靠慈濟志工去推動,要從當地政府到民間,都對環保有所認知,也願意採取行動,教育家家戶戶有共知、共識,還能共行;這需要一段時間不斷地宣導,雖然不容易,但只要有心就能做到。
保和島有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生態,經過強震災難及災後重建,希望發展觀光引入商機。上人表示,想要商機一定會伴隨環境危機。就像人體保健,已經知道導致疾病的原因,就要趕緊改變生活習慣,做好預防;同理,發展經濟也要預防隨之而來的弊病,要有所節制,不能無止盡地開發與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