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 造善因福緣

7.17《農六月.初五》
【靜思小語】此生吃苦、此生了苦,也要在此生造福修慧。
大善知識
即將啟程北上,離開高雄之前,上人叮嚀高雄合心團隊,知道大家是真誠愛護、孝順師父,發願要捨壽給師父也是出自真誠,但只要看見弟子們精進修行菩薩道,合和互協而為眾生付出,師父就感到安心、歡喜、滿足;愛師父就要愛師父所愛的天下人。
「期待大家發大心、立大願,聞法認真,落實生活,深入心坎而且增長慧命,再傳法給其他人;法脈相傳,脈脈不息,愛的能量世代傳續,不斷地利益人群,這才是師父真正想要達到的目標;若能做得到,就等於延長我的壽命。」
「一生的生命只有這一次,但在這次生命中造作的一切善惡業,會帶到來生來世;最怕的是在這一生中,一念之差、分秒之錯,迷航、脫軌了,要再回頭,就很困難了。所以常教大家『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發心以後,就要分秒守護好這一念心,不要生煩惱、起無明而自我障礙。」
上人說,南部的慈濟志業是從一九七七年賽洛瑪風災後賑濟奠立基礎,當時參與賑災的屏東慈濟人還在中壯年,現在有的凋零、有的蒼老而行動不便,但是思緒還很清楚。昨天到屏東分會,看見靜誌師姊等幾位弟子,老態已顯,不過心志不變。靜誌師姊拿著珍藏的日文版《妙法蓮華經》,是不曾看過的版本,包括《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看見這個『法華三部』的版本,我很開心,開經就是《無量義經》,指出《法華經》的重要性,是述佛本懷之法,所教的是菩薩法。每一次我看《無量義經》,總感到悲喜交集,很攝心,也一直鼓勵大家深入體會,這部經簡單扼要,而且所教育的都是我們在人間可以做得到的。」
上人說,現在的中年人、年輕人,普遍擁有高學歷,有方便的科技工具可以吸收種種知識;但是慈濟大家庭裏的高齡長者有高智慧,以最為單純的心念做對的事,而且思慮敏捷,及時為心有疑慮者解惑、導正偏差觀念;雖然沒有高學歷,卻可以作為高知識分子的大善知識。
「要當傳法者,就要用心聞法,吸收以後運用在日常生活,而且能轉事相回歸理相;自己做得到,又可以對人分享經驗,才是真正說法、傳法。要為師父補氣,你們就要自我精進、自我充氣。」
善解逆境
九點半左右抵達善化靜思堂,上人乘車繞視園區一圈,洪清坤師兄、陳金柱師兄導覽景觀,園區內種植的樹種多樣,有臺灣檜木、光臘樹、黃連木、落羽松,以及象牙樹等等,上人好奇照顧這些植栽的園藝志工人力,師兄表示園藝志工有三十多人,天天來澆水。
於慈濟人聯誼會中,上人開示,在這個讓大家薰陶佛法、了解道理、身體力行的智慧道場中,人間菩薩雲集,富有道氣;園區環境很美,環保站出入方便,不受風吹、日曬,可以邀請社區民眾來做環保,把這裏當成一個溫馨的家。
來到雲林聯絡處,雲嘉慈濟人、環保志工、會眾逾千人齊聚,歡喜迎接上人,並且恭聆上人開示。
「平安有福,要時時感恩,把握因緣再造福;遇到困境,用佛法善解,消解惡因緣,同時提升智慧。惡緣消、智慧增,慧命不斷增長,這是聞法修行最重要的目標。」
上人說,每天聽到的聲音、看到的境界,都會引起各種好的、不好的意識。若遭遇到無常,有人會怨天尤人,抱怨「為什麼會是我」;既已接觸、聽聞佛法,懂得因緣果報的道理,就要看得開,平靜以對。
「盡心盡力,付出無所求,所造的善因福緣,是分分己獲。此生吃苦、此生了苦,也在此生造福修慧,將福慧帶往來生。」
上人也鼓勵資深的慈濟人持續精進,把生命功能化為慧命良能,「年紀大了也要讓大腦、身體不斷地活動,促進健康、減緩老化;寧願當一個能夠照顧人的人,也不要當一個什麼都做不了,只能被人照顧的人。即使老了、病了,行動不方便,但是心中有法,想得開、放得下,就會堅強起來。」
下午四點四十五分左右抵達大林慈濟醫院,慈院醫護同仁、醫院志工前來接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