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 修行的「功德」

7.2《農五月‧十九》
【靜思小語】下功夫做好有益人群的事,表達出的圓滿品德能感動人,就是修行的功德。
和氣生歡喜
來到中山八德共修處,與志工座談,上人稱許共修處人氣祥和,「德」從人人的身上展現,「內能自謙就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讓人一走進來就感受莊嚴道氣,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和氣,油然而生歡喜心。「平時不斷地用功,下功夫做有益人群的事,就是內修的『功』;表達出來的圓滿品『德』,能讓人感動,就是修行的功德。」
上人表示天下災難頻繁,需要更多愛心人。日前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難民署與非政府組織諮詢會議,在即將結束時,主席特別感謝佛教慈濟基金會,多年來在國際間救助苦難人。
「有人說,慈濟為什麼要救國外?其實天下苦難眾多,慈濟只是盡所能去做,表達臺灣對世界的關懷;國際賑災的資金也並非全然出自臺灣,慈濟人遍布各國,『取於當地、用於當地』,就地發揮慈濟精神,回饋社會。」
上人談到臺灣人移居海外,要得到當地人的愛與尊重,就要先以真誠的愛去對待人、自動自發地幫助人;做到讓人認同與肯定,才能融入當地社會,帶動居民一起為大地、為人群付出。
助人的日常
臺北訪視志工、關懷獨居長者的志工及慈發處同仁,在新店靜思堂報告慈善個案。八十六歲的「糖果奶奶」,在志工陪同下來到現場分享;她一生多苦多難,年輕時受家暴,雖有十二個孩子,現在卻是無依無靠,擺地攤賣糖果;即使社會有愛心支援,她仍然孤獨度日,埋怨自己命不好。慈濟人關心、陪伴,帶她來到環保站,年輕志工如同祖孫般親切互動,讓她心情愈來愈開朗。
上人肯定大家真誠的付出,從年初迄今已經訪視了四千
五百六十戶;二十多年來,和臺北巿社會局合作關懷獨居長者,投入的心力與時間也很可觀。
「這都是我們日常的付出。無論臺灣哪一個地方有災難,就有慈濟人的足跡,而且不是少數人,是以群眾之力投入,真的很感恩。」
上人談到早上到中山八德共修處,看到的人與物都是寶。 資深委員、慈誠,雖然上了年紀,還是繼續勸募愛心、做慈濟事,每一位都是人中之寶;在共修處看到由民眾捐贈的古物,讓人起思古幽情,可以讓大眾了解早期臺灣生活。不論其價值高低,民眾的信任付託,慈濟人鄭重收存,仔細地整理、編號,要找到合適空間擺設,讓大眾參訪觀覽。
「除了人中之寶、物中之寶,令我最歡喜的就是那一分『覺有情』,人間菩薩彼此陪伴、愛護,牽手同行這條人間有情路,很貼心。」
看見靜鴻(沈玉蘭)師姊等資深慈濟人上臺唱〈針線情〉,還播放二十多年前,師姊們回到精舍,比著手勢唱同一首歌的畫面,如同走過時光隧道回到從前,只是現在已是白髮蒼蒼,但這二十多年沒有空過歲月。
「大家總是感恩師父,其實應該是師父要感恩弟子。雖然,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則,科技再如何發達,無法讓人永生不老,但是慧命可以生生世世延續;而且在有限的生命,可以接引、度化許多人,共同救拔世間苦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