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靜好
撰文‧林美容(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防疫當中,朋友之間往來大都自動迴避、減少了,
居家的時間長了,自己打理三餐,打坐習慣也慢慢恢復;
自家陽臺春暖花開、姹紫嫣紅,
心裏覺得歲月靜好,不過如此。
從舊曆過年以來,臺灣經歷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到現在疫情趨緩,但許多防疫的措施仍未緩解。相信大家在初期都是非常驚慌恐懼的,在收聽中國大陸疫情的訊息,武漢封城的時候,我從一些訊息得到的直覺是人類彷彿要回到原始部落社會的狀態,封路、封村,為求自保,大家開始在自家、自村或各自的小區,築起防衛的堡壘。
隨著疫情的擴散,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封城的愈來愈多,大部分的國家也幾近鎖國狀態,不准境外人士入境,自己的國民從外國回來,先居家自主管理再說。
原始部落的概念就是自謀生活,不假外求,外人都是敵人。我們漢民族對瘟疫的概念就是,那是外來的東西,會破壞我們生存的危險物事。防疫期間大家除非必要,儘量不外出了,社交活動和旅遊活動減少,出國旅遊劃下休止符,還有人喊,想出國想瘋了,應該是玩家快要悶壞了。還有報導稱,國際旅遊可能要到二○二四年才會恢復正常。
許多對疫情影響的分析解釋,都指向人類社會全球化時期的結束。小國寡民要自給自足相對容易些,古人的理想國或是桃花源,其實都有類似部落社會的一些質素和影子。我並不是要倡議回到部落社會的發展,那是不可能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步伐只能前進,無法後退。但是無論人類社會發展到多麼前進的階段,它永遠留著人類先前許多階段的影子。
臺灣防疫的成功在國際大放異彩,臺灣的國際聲望逐漸升高,其實對臺灣的安全更增加了許多的保障。我們有幸在臺灣生活,臺灣歷經長久的被邊緣化之下的自我錘鍊,今日總算揚眉吐氣,深慶上蒼悲憫,自有天理,讓我們在危機中竟然有出現奇蹟的造化。
防疫當中,居家的時間長了,我也從一個外食族,變成大部分在家自己打理三餐,朋友之間的往來大家都自動迴避、減少了,反倒是清修的好時機,打坐的習慣也慢慢在恢復了。春暖花開,自家的陽臺,路邊的花叢,?紫嫣紅,好不熱鬧。心裏卻覺得:歲月靜好,不過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