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機器為防疫上陣
撰文‧陳麗春(臺北南港慈濟志工)
攝影‧陳秋蓉(臺北南港慈濟志工)
 |
志工們合力將沈重的機器從傳統老式公寓四樓搬到臺北東區聯絡處,各類機具集結後正式服役。
|
老骨董們集結到會所,維修後寶刀未老、承擔重任。
臺北南港區志工三月二十九日到四月八日,製作出一千個布口罩套,致贈給臺北市消防局;在慈濟東區聯絡處進行的這項任務從零開始,為能盡快完成,志工陳秋蓉了解誰家有機器設備、能參與的志工、組織團隊成員……短短兩天時間從無到有,機器、人員一切就定位。
機器從志工家裏一一搬到聯絡處三樓,每臺規格、能使用程度不一;以縫紉機來說共有十臺到位,有些需維修保養後方可使用。七十八歲的志工陳重德,維修車縫機及拷克車已有六十年之久,他仔細一一檢測每臺機器的性能,志工闕永泰跟在身邊貼心拿著手電筒為他照亮,終能讓每位車縫志工在使用上得心應手,製程順利流暢。
四十年前,先生送給鄭美月一臺Brother廠牌二手拷克車及平車,讓她能在家裏車縫各種生活用品;這次口罩套製作,大家都非專業人士,經歷兩天不順暢的生產工序,鄭美月提議將拷克車搬來使用。這臺「超級重」的機器,存放在住家四樓,傳統老式公寓樓梯又窄又陡,男眾志工通力合作,才將它搬到定位,得以應付十臺平車的產能。
志工周梅里的縫紉機是結婚時的嫁妝,早期從事成衣代工的施怡君,也讓放在六樓家裏的平車,加入生產行列。
擅長花藝的邱美玉,負責三條線的摺痕修整工序,初期因製程不順,連續兩天都沒有產能出來,覺得很受挫,當看到現場志工都非專業人士,卻能不折不撓奮力向前,受大家的精神所感動,也學習靜下心來,體會用心當下的工作,結果愈做愈順,很有成就感。
雖有家中看護照顧先生,邱美玉還是利用中午用餐時間,騎腳踏車回家看先生,主要是讓先生不要掛心,吃完午飯再回東區聯絡處繼續下午工作。連續十天,製程從沒間斷,她也不喊累,「原本我們夫妻睡眠品質一向都不好,但這陣子卻都能一覺到天亮,真是不可思議!」
志工進入會所,人人戴口罩,配合量體溫、酒精消毒、實名登記,機臺之間也保持距離;每天報到者將近三十人次,天天鎮守機臺的志工不勝枚舉,期間適逢清明連假,許多上班族都來加入行列。不論志工是否具足專業技能,都把握時間付出,也拉近因疫情而疏遠的人與人之間距離,共同為防疫獻上一分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