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43期
2020-06-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線上請法籤
  聞思修
  親師生・坦白話
  髓緣之愛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
  慈善國際
  今日餐桌
  手護地球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43期
  二十八至三十日 真心修行,誠意付出

4.28~30《農四月‧初六至初八》

【靜思小語】以殊勝難逢、真誠懇切的心態,求法、惜法、法入心。

愛惜生命與物命

今年是慈濟推行環保三十年,二十八日志工早會,上人分享:「從一個小小的念頭開始,一路走到今天,環保志工回收的種類無所不包。這三十年以來,社會不斷變化,人們大量消費也大量丟棄物品,尤其許多塑膠物品被丟棄以後,用掩埋的方式經幾十年、幾百年也難以腐化,還會影響土壤吸水、排水功能;若是焚燒處理,也會污染空氣。」

上人說,人們為了生活享受,以聰明知識發明、製造種種便利的用品,用過即丟,甚至尚未使用、還沒有毀壞就被丟棄,以致垃圾愈來愈多,污染愈來愈嚴重。慈濟志工回收、分類各種物品,就是不忍心大地受毀傷,也因為珍惜資源,希望經過仔細的回收、分類再利用,可以延長物命,減少大地資源的開發與耗損。

茹素有益保健,也是科學界認定有效的節能減碳方法,上人說,無論是吃素或環保,都需要人人提起一分愛心,愛惜生命與物命,用實際行動表達這分愛。

付出無求說感恩

「真是常德,淨是淨德。既有常淨,豈無我樂?即是如來,所證妙法,真實清澄,淨寂無染。」二十九日晨語,上人開示,修行者的心性要真、要誠── 真心修行,誠意付出;身、口、意時刻不離真與誠,就是修行者的如常之德。付出無所求,並非為名、為利,沒有其他的企圖,清淨無染,只因眾生需要,而去做對眾生有益之事,「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的精神與行動,就是「淨德」。

「因眾生有苦,我甘願付出;只要眾生得安樂,自己再苦也甘願。這分心很單純、很清淨,所以稱為『淨德』。」上人說,常樂我淨是修行的目標,修得心無染著,永保輕安快樂。「人之所以苦,就是苦在付出有所求,卻又求不得,因此累積深重的煩惱;若是無所求,無得失、無掛礙是最心安,身輕心安就清淨,身心清淨最快樂,『即是如來,所證妙法』,這是如來的心靈境界。」

「凡夫達到常樂我淨,沒有那麼容易。常,就是不間斷;要能夠維持心淨、不起心動念,而且從不間斷,實在是難啊!就如我自己,雖然付出無所求,但是我還有得失感,很擔憂世間哪個地方發生災難、有人受苦難,這就是凡夫在人間做凡夫事,心境很難超越。」

上人說,佛陀對迷茫愚癡的凡夫眾生說法,首先從四諦十二因緣法講起;無論是大、小乘,「因緣果報」都是最基礎的道理,讓大家知道自己從過去生累積的業緣,導致現在承受了苦難,都是自作自受;而未來生是否還要承受苦報、苦果,就看現在生如何修持。

佛陀說法啟發、教育大眾,讓人人懂得轉心念、不計較,把愛付出給更多人。「我們此生有福,見苦難人有所欠缺,能夠為他們付出;我們不要求對方回饋,而是感恩對方讓我們有結好緣、增善福的機會。來生來世有緣再會之時,彼此都沒有相欠的負擔,只有『覺有情』的歡喜輕安。」

上人表示,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是慈濟人的如「常」心態,這就是覺有情的菩薩群,要為眾生付出的心很純粹,沒有污染、沒有利害得失,就是「淨」,所以「既有常淨,豈無我樂」,心靈常保輕安快樂。

「佛陀的時代人口不多,社會人心不像現在這麼複雜,所以他們在很單純的環境中修行,少欲、知足,沒有貪染欲求,較容易達到『淨』。而我們雖然身在複雜的社會人群中,所幸與志同道合者共同一心,彼此沒有利害得失,只是想救人、幫助人,所以在這樣的團體環境中接受佛陀教育,能夠事理相應,體悟佛法真理,『真實清澄淨寂無染』。」

古時交通不便、通訊困難,想要聽經聞法,總須歷經千里跋涉的辛苦;現在科技發達,聞法已非難事。像是早課後的此時在主堂所說,全球各地慈濟人都能上線聆聽,而且大愛臺《靜思妙蓮華》節目在每天的幾個時段播出,還可以透過網路收看。因為聞法容易,大家求法的心就比較鬆懈,不能以真誠懇切的心求法、不珍惜法,法就不能入心;要有殊勝難逢的心態,才能懇切求法、認真聞法,將求得的道理深銘於心,很踏實、很歡喜,沒有煩惱。

上人叮嚀大家要用真誠的心求法、聞法,不可倚恃科技方便,晨間沒有聽到、沒有認真聽,還可以從大愛臺、網路再聽,其實愈是這麼想就愈容易怠惰散漫。要以慎重之心參與每天晨間的精進,專注聆聽晨語,真誠接受法水入心,實踐在日常生活,才能真正達到付出無所求的淨寂無染心境。

連線全球如粽串

三十日,四大志策會中,各志業體主管同仁報告會務後,上人開示,提到近日與海內外慈濟人透過網路視訊見面,聽大家報告慈善救助行動,螢幕上一格一格的畫面代表每一個連線點,一條一條線都連往精舍;就像粽串,慈濟人遍布全球,由精舍串起各地慈濟志業的精神主軸。

在這波疫情發生後,各國慈濟人首先為第一線醫療人員付出,接著進行社區的慈善濟貧行動。上人感恩全球慈濟人有智慧、有愛心,就地取材、募心募愛,只要當地有需要,就能發揮菩薩良能,「對的事,做就對了」。也感恩各志業體響應募心募愛的呼籲,匯合點點滴滴的愛心力量,應眾生所需而付出;請人文志業將四大志業的愛心行動串聯起來,用心整理並發布,帶動大眾的愛心與善行。

此外,推動素食要再接再厲,不是勸人吃幾餐素食就算了,最重要的是讓人人了解道理以後,也願意落實精神理念;今年是慈濟環保三十年,也希望大家大力推動環保,讓人人重視氣候變遷的大問題,趕快改變生活習慣。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