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至二十三日 幸福的指標

4.22~23《農三月‧三十至四月‧初一》
【靜思小語】於心無愧無負擔,能夠付出最幸福,少欲知足最快樂。
慶幸此生有福
二十二日,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等人報告後,上人表示:「我天天都感覺到我很幸福、很有價值,雖然我哪裏都沒有去過,天天都在這一方小空間,最享受的就是聆聽大家的分享。我的人生觀比較務實,認定該做的、規畫要做的事,就儘快完成,這就是『靜思法脈勤行道』的精神方向,對的事,做就對了。」
「我也很慶幸,感覺自己此生很有福,都遇到好人,只要我輕輕一說,大家聲聲相應,都會有善的回響,所以我時常感恩,也很知足。」上人談到慈濟人心中有佛法,所以「甘願做,歡喜受」,認為是應該做的事就用心盡力去做,付出無所求,再辛苦也甘願,圓滿利益天地人群的事就滿心歡喜,這分歡喜的感受就是幸福。
「他們不求享受,即使身體疲憊,但是心靈輕安歡喜。所以幸福的指標何在?要如何定義?我自己覺得很幸福,雖然一無所有,但是衣食無虞,心靈很輕安;每天把握時間做該做的事、說該說的話,無論何時離開,我都心無遺憾。」上人說,於心無愧無負擔,能夠付出最幸福,少欲知足最快樂。「雖然我天天都為天下眾生而擔心,但是我沒有為自己擔心過,我覺得很滿足了。雖然人生無常,只要心裏沒有絲毫虧欠,就能安然面對。」
上人說,慈濟人都有慈悲利他的精神,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並且以實際行動為需要幫助的人付出。「慈濟人真的是人間菩薩,我很有幸與這一大群人間菩薩相遇,大家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但都是甘願付出無所求,因為他們有明確的目標,用愛一步步鋪展人間菩薩道。」
上人期待慈大的教育要重實務,而非只教人在學術上鑽研。「愛的教育很重要,學生來學習,不是只為了領文憑而已,最重要的是能夠學會身體力行。若是只重學術研究,缺乏行善的價值觀,這不是我們教育的方向。要教他們實際為人群造福,才能廣開慈善幸福門;真正的幸福在於造福人間,而非為自己追求享受。」
「要讓人從完全不懂知識,教育成有知、有識,還能從知與識走出去,腳踏實地向前精進,才能到達彼岸;若只是沈浸在知識中卻無法力行,自己學成了、拿到學位了,卻還只在文字中鑽研,這樣的學習實在沒有價值。」上人感恩大家有志一同,很用心地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做教育,讓人看見教育的希望之光。
教育落實生活
二十三日,教育志業體主管返回精舍召開教育志策會,為了防疫而避免群聚,有些課程運用線上教學,王本榮執行長形容這是「天空學院」。上人感恩現代科技發達,不只可以線上聽課,還可以同時與許多不同地點的人連線互動。近日與國際間的慈濟人連線,感覺到菩薩雲集在空中;聽各地慈濟人分享,如同天上祥雲降甘露。
上人提到自己現在每天禮佛所點的香,是用陶瓷噴出細小的水霧,禮佛時抬頭望去,水霧亦如祥雲;天地間的水霧上升,到空中聚成雨雲,降雨滋潤大地,空氣中的水氣也可以凝結成露水,點點滴滴微細的水,為大地滋養生機。
亦如各所慈濟學校師生響應募心募愛,捐出竹筒撲滿,平日點點滴滴的累積,也能匯聚成一股救苦救難的力量。上人表示,「竹筒歲月」以及齋戒茹素的帶動也是教育,將愛、禮、德融會貫通,將人文教育落實在生活中。
「很感恩慈濟學校的教授、老師們,就如菩薩承接佛陀的教育走入人群,要教育眾生增長慧命,我們的教育也是『育之以德,教之以禮』,要把人的禮節經由教育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