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COVID-19共處的日子
撰文•張素雯(加拿大多倫多慈濟志工)
|
因為疫情,多倫多Loft街友中心獲贈的物資減少,一年多來慈濟補給沒有中斷,今年二月再度送來地墊等日用品。(攝影/丘啟源)
|
每當聽到臺灣新聞報導確診者猝逝、老人院爆發感染,
以及人們感到悲傷憤怒……
總會讓我想到加拿大疫情初始人心惶惶的景象──
臺灣,正在經歷我們去年走過的路。
震耳欲聾的鼓樂聲,熙來攘往的街道,伴著六月清風,吹在多倫多市中心央街(Yonge Street)上,漫步的人們不僅換上夏衣,更有人摘下口罩。經過近四個月的封城,六月十一日,多倫多的市民在政府宣布第一階段解封後,迫不及待地踏出家門,三五成群的聚集,互道好久不見。雖然此刻戶外還不能超過十人聚集,但眾人雀躍的心情,就如不遠處霓虹看板上的鮮紅大字:「Welcome back, Toronto!」
六月以來,加拿大新冠肺炎確診累計人數徘徊在一百四十萬上下,單日確診從月初三千降到不到八百人,跟早前每天一至兩萬的數字比起來,已經是從紅色警戒幾乎轉為綠燈的狀態。安大略省宣布六月十一日起啟動三階段解封,不再像去年五月因為一次開放過於放鬆,導致疫情隨著九月氣溫下降而捲土重來。這次政府的做法明顯要保守謹慎許多,分三階段、每次間隔二十一天來開放復甦經濟。
回想二月變種病毒侵入安省,傳染力與致死率更高,瞬間讓確診人數飆升,讓省府不得不緊急封城。那時的心情真的跌到谷底!不知道這個疫情還要持續多久。
三月初政府拿到疫苗開始分批施打,從一線的醫療人員及高危險族群優先開始,再按年紀往下分批施打。如今超過七成人民都打過第一劑疫苗了,安省政府決定加快第二劑接種速度,預計夏季結束前完成。我幸運排到四月二十三日打第一劑,六月下旬也完成第二劑。終於否極泰來,感覺我們好像要從谷底開始往上爬了。
|
從曾經單日萬人染疫到如今數百人,加拿大長達一年多的疫情已到下半場,張素雯也在六月下旬完成第二劑疫苗接種,迎接解封生活。(相片提供/張素雯)
|
總會找到辦法
回顧這一年多來,隨著政府封鎖、開放、封城、解封而心情起伏。不過,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人類的適應力是如此之強,曾哀怨地表示快關出病來,現在我們已找到許多居家的樂趣。人與人之間少了面對面往來,但拜科技之賜,並沒有少聯絡。由於不必天天出門上班,交通費、治裝費全都省了。中午時分,我也會利用空檔上線練習瑜伽來舒展身心。
之前配合公司政策調到公共衛生部門協助,所造成的工作壓力,因為僱用更多的員工而得到緩解。公司也很鄭重地做調查,詢問員工回到實體工作的意願,然估計在今年底前依舊維持原狀,保持居家或部分居家的工作狀態。
經過兩個寒暑的疫情生活,安省的家庭結構正靜悄悄調整,兩代或三代同堂增加了。有許多年輕的男女朋友加快速度,進入只容三個人觀禮的結婚禮堂,這兩、三個月也誕生了不少疫情寶寶。隔壁鄰居七十歲的瓊安(Joan),把她高齡一百零一歲的媽媽從養老院接回家頤養天年,畢竟在養老院裏面病毒傳播得更快,為安全起見,一家人還是住在一起吧!
但是,也有許多家庭因為家人不住在同一省,而超過一年都未見面;也有許多弱勢家庭變得更加三餐難以為繼,需要社會更多的救助。由於多倫多市中心的疫情比較嚴重,因此街友也逐步遷往北邊的約克郡,以往約克郡的食物銀行常常有剩餘的存貨,而今架上空空,竟然也開始對外求助。
在二○二○年疫情的初始,我們先努力讓自己身心安頓,夏季第一次解封時,以為跟二○○三年的SARS一樣,病毒就此消失;直到九月病毒捲土重來,我們才驚覺到可能要跟這個病毒共處一段時日了。在這個時間點,慈濟加東分會正式成立,正好也給我一個契機,學習如何與我們的會員及照顧戶繼續互動。線上會議及線上課程勢在必行,但是我們每一位都是新手,不論年齡,大家都重新摸索。
過去長期用心經營,會員大德普遍表達對慈濟的信任,在疫情嚴重時,我們發起的防護衣與呼吸器募款都慷慨解囊;到了傳達上人「非素不可」的理念,推廣蔬食餐券時,也是熱烈響應。
經過幾次線上會議的經驗之後,活動組、人文推廣組、香積組與實業家組也推出線上「慈濟人文才藝教室」,以及取名為「哞哞遊藝園」的少兒遊藝班活動,來回饋支持我們的會眾,讓大家在居家防疫時找到心靈的出口。
慈濟人信己無私,信人有愛,自始至終對弱勢團體不離不棄。縱然疫情嚴峻,從去年三月至今,我們一次都沒有落下對街友志工站的協助,即使沒有辦法進去整理物資,也透過線上的互動了解他們的現況,準備實際需要的物資。熱食發放也改變方式,雖然沒有現場煮食,但是打包餐盒仍是愛心加分。多位年紀大無法出門參與發放的師姊們,在家裏縫製一百多條圍巾,為在寒冬中蜷曲於街邊的街友們送上溫暖。
志工們常常關懷獨居長輩,代為採購。我也不時隔著圍牆,問候隔壁兩位高齡老人家的近況。
當加拿大雁再次歸來,劃過長空時,已經是四月天。慈濟人繼續遵守戶外防疫法規,依舊是戴口罩、戴手套,保持兩公尺社交距離;十位北多倫多慈濟志工也走出門,清掃社區。有心付出,怎麼樣都找得到方法。
加東三所慈濟人文學校在進行了一年多的遠距教學之後,也逐漸獲得學生與家長的認可。感恩用心的教育團隊,讓孩子的學習在疫情下不打折,雖然少了實體的互動,老師用於線上教學付出的心力卻要加倍許多。有願就有力,老師各出奇招,讓孩子快樂而有效地學習中文與人文,終在今年六月初的畢業結業典禮獻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
今年五月多倫多第三波疫情高峰期間,志工前往多間大型超市採購物資捐贈食物銀行,幫助低收入家庭與少數族裔勞工。(攝影/甄月群)
|
期盼疫情終戰
六月三十日,安省拋給省民第二個禮物:第二階段解封!政府積極推動疫苗施打,在大型體育館Scotiabank Arena的疫苗診所,先是送免費的球迷毛巾,又加上送出楓葉隊和猛龍隊籃球比賽的門票,在六月二十七日於多倫多市開展的「Our Winning Shot」活動中,共接種了兩萬六千七百七十一劑疫苗,市長莊德利宣布這天為「多倫多疫苗日」。
疫苗運送有時因各種因素而有所延誤,即使預約網站老是塞車,民眾們還是耐心的等候;許多人更願意先將輝瑞疫苗留給十二到十七歲的青少年,而接受莫德納疫苗。我在淳樸的加拿大人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這兩個月臺灣進入疫情警戒,萬事嘎然停止,大家開始學會獨處了,彼此提醒居家為上。每當聽到臺灣新聞有染疫猝逝者出現,老人院爆發感染,以及種種意見分歧、彼此埋怨、悲傷憤怒等等,總會讓我想到加拿大疫情初始人心惶惶的景象── 臺灣,正在經歷我們去年走過的路。
在崇尚自由的北美,我們摔了狠狠的一跤,但爬起來了,我相信堅毅的臺灣人比歐美人士要自律多了,五、六月在政府呼籲下,臺北瞬間空城,大家都乖乖居家避疫。
加拿大的疫情已經來到下半場,隨著疫苗的施打率提高,我們期待終場的到來; 但病毒是如此揶揄人們的掉以輕心,Delta變種病毒正悄悄地在其他省分反覆。我們有心理準備,這是一個持久戰,可能要與病毒並存。
此時的臺灣才剛開始上半場,當過往世界一片哀鴻遍野,臺灣偏安一方,應該已經吸取各國經驗,了解該怎麼做。只是現在首要安撫人心的對象是我們臺灣人民自己。在朝野達成共識前,大家必須有患難意識,自覺自主遵守防疫規定。再也沒有所謂的僥倖,當病例出現在您周遭時,就不只是單純的數字,而是活生生的警示。在拿到疫苗之前,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才是強者!
臺灣也會像加拿大經歷一輪寒暑到下一個驚蟄嗎?我沒有答案。但,我深信,在臺灣這塊以愛以善為寶的土地醞釀出的人們,是飽含韌性的。就如後院草地上的蒲公英,經過嚴冬冰雪,只要春風再臨,飽受摧殘的大地定會再次冒出新芽!在此獻上深深的祝福,願天佑我的家鄉臺灣。
★疫情改變生活
•家庭結構漸漸調整,小家庭或三代同堂增加了。
•疫情雖然緩解,但依舊維持居家或部分居家的工作狀態。
•需要援助的家庭更多,但慈善機構獲得的資源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