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62期
2022-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健康百寶箱
  線上請法籤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寰宇視界
  人物誌
  書訊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62期
  熟練生信心
撰文‧潘靜涵

遇到境界時,不妨嘗試將法語拿出來應用,
一次又一次練習,信心也會愈來愈增加,
會更肯定這條路、這個方法是對的。

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我們兼顧家業、事業及志業時,確實感受到時間不夠用;如果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心,真的變成「斯有何樂」?找不到付出的快樂。

邁入就讀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第二年,日常需要平衡在志業體的工作、靜思精舍的家事,以及預習功課、準備報告等學業,天天被時間追著跑;只能更努力安排與分配事務,善用零碎的時間,才能完成更多事。當既定的安排被其他事項擾亂時,也要自我調適,學習轉念,這也成為自己必修的功課。

「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這句靜思語,相信許多人都朗朗上口;到了最近,我才對這句話,有很深刻的體悟。

付出無所求,在於「捨」的甘願。做慈濟的時候,即使這件任務不在自己原有的時間規畫中,但是志願為他人付出,心中會生起煩惱與埋怨嗎?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自己的建議沒有被接納等,而生起瞋心與抱怨嗎?有的話,皆因還有「我」。

聽過一個比喻。東方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用叉子,如果不尊重對方的習慣,東方人就會說:西方人怎麼用這麼糟糕的「筷子」?西方人可能反駁:東方人用這樣的「叉子」,才奇怪呢!

無論是筷子還是叉子,都是用來吃飯的工具,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如果執著「我」,就無法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人、事、物;連自己的心都照顧不好,要如何做一個付出在人間的菩薩呢?

證嚴上人開示:「隨著人間紛紛擾擾,隨著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相互牽引、相互動作,這就是凡夫的生活。凡夫就是脫離了法。」法在生活,心在當下。其實生活周遭處處都是法,就看我們抱著什麼心態;當心中有法的滋潤,就可以化解惡緣為善緣。

在中醫就診時,教授級醫師帶著實習醫師為我針灸,一個在左、一個在右;我雖然閉著眼睛,從兩位下針的決斷與力道,能感受到很大的不同。有經驗的醫師,掌握了下針的準確及輕重,而仍待累積經驗的實習醫師,無法拿捏力道,帶來疼痛的感覺。

我聯想到學佛何嘗不是這樣。當我們面對不同的人、事、物,如何拿捏進退及互動,需要不斷累積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力行,才能夠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並且運用得宜。

如果懵懵懂懂,帶著懷疑、猶豫聞法,投入在人群中也會感覺到很多的障礙及不順心。當我們遇到種種境界,不妨嘗試將受用的法語拿出來應用,漸漸會體會到生活中因為有法,讓人我之間更圓融,事情更圓滿,信心也會愈來愈增加,因為知道這條路、這個方法是對的。

感恩在忙碌的每一天,我仍能夠體會到佛法就在生活中,而且不斷地在練習中產生信心。回想一下,我們的信心是如何被啟發?「信為道源功德母」,只是相信佛法可以運用在生活中,這還不夠,要找到方法,才是人間菩薩道修行的開始。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