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62期
2022-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健康百寶箱
  線上請法籤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寰宇視界
  人物誌
  書訊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62期
  親子之間,誰先放下手機?
撰文‧李秋月(高雄慈濟教師聯誼會志工) 插畫‧鍾庭嘉

 問:後疫情時代,我希望孩子減少出門群聚,但年輕人就是喜歡在一起玩樂,即使在家也抱著手機聊不停,我真的有點看不順眼……

答:目前的家長正面對史上最願意親近父母、卻最不快樂的i世代;手機成了孩子人際、紓壓的主要管道之一,所以要讓孩子放下手機,也成了家長「不可能的任務」,它為我們帶來了便利,但也帶來新型態的教養難題。

要讓孩子放下手機回歸家庭、少出門的不二法門:營造溫馨、和樂、安全的堡壘。

這一代面臨的問題

家長看懂孩子遇到的問題了嗎?人際或家庭關係、學習挫敗、沒有自信心、失去自我價值、無法處理親密關係……

這代的孩子表面看來比上一代幸福,但是面對的問題比上一代複雜;我們比上一代的家長更用心教養孩子,擁有更親近的親子關係,卻無法養出更幸福的下一代,為什麼?

因為我們「沒有耐心」好好傾聽孩子的心聲,「沒時間」去察覺、陪伴,所以孩子幾次求助失望之後,不再告訴家長,轉而從網路找人紓壓、找同儕訴苦,他在網路找到知音、溫暖後,為什麼要放下手機?為什麼要留在家裏?

營造在一起的幸福

很喜歡一個爸爸經營家庭的方法:在孩子入睡時才在電腦前加班;早晨上班前目送孩子搭上校車;傍晚下班後,和孩子一起運動、玩球、騎腳踏車;全家一起晚餐,用餐時聽孩子吱吱喳喳說當天發生的大小事……

這些「小事」才是真正的小確幸,卻往往不在我們每天的待辦清單上,等到孩子長大,想要溝通卻有代溝;想要知道孩子心裏想什麼,他卻不願意透露;只因為我們沒有好好把握孩子稍縱即逝的童年。

孩子幾歲可用手機

根據兒福聯盟調查,臺灣孩子平均十歲擁有第一支智慧型手機;但是衍生爆發的親子教養衝突與日俱增。到底應該幾歲時給孩子手機比較好?

「能愈晚給愈好」,這是許多親子教養專家的建議;然而,判斷標準不是孩子的年紀,而是父母是否已經準備好踏上手機教養旅程?家長是否有合宜的規範與引導?所以專家說:「與其一味地禁止,不如積極教導孩子因應網路留言與陷阱。」

期待孩子走出網路世界,家長要先放下手機,定時走出家門到戶外運動、踏青;想要孩子留在家中,就要重視與孩子相處的品質;工時長、經濟壓力增加,仍要耐心傾聽、陪伴孩子;能當面溝通的,不要用簡訊,親子互動才是最可貴的親情。i世代的家長真的很難當,但孩子要的不多,他們只要家長跟他們是同國的、家是溫暖可避風雨的、他想訴苦時有個人陪在身邊!

有句靜思語真好:「培養子女是家長的責任,但不能施以權威。不能因為是家長,就要子女處處都得順從自己的主意——這樣的愛太苦太嚴,會令受者、施者都受傷,豈不失去了疼惜子女的本意?」若能善用,必能讓孩子放下手機、歡喜待在家中。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