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63期
2022-02-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執行長新年祝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健康百寶箱
  線上請法籤
  特別報導・搶救歲末天災 志工大動員
  慈善台灣
  慈善天下
  農禪生活
  書訊
  人物誌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63期
  中風復健期 針灸推得動
撰文‧廖唯晴(臺北慈濟醫院公傳室同仁) 插畫‧林家陞

中風後的復原期漫長,讓中醫來幫忙,
針灸緩解肌肉緊繃、痠痛、失眠等不適,
提高病人的復健意願,就有機會改善生活品質。

黃太太因中風送醫,雖然度過危險期,也努力復健,但左邊肢體無力的症狀,兩年來卻遲遲未改善。雖然早已過了黃金復健期,黃太太仍來到臺北慈濟醫院求診,希望輔以中醫治療之下,讓復原更順利。

坐著輪椅來到門診,黃太太動作吃力,左手張力過大、攣縮,無法舉起、拿東西的困擾,讓她的生活品質大幅下降。李昌狄醫師為她針灸頭皮的運動與感覺區穴位,一週治療兩次,配合原有的復健運動;如此持續兩年,她已能用柺杖行走,手也能高舉過肩,恢復日常活動。

在臺灣,腦血管疾病平均每年奪走一萬多條寶貴性命。腦中風的死亡率雖然逐漸降低,但通常會遺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也成為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在急性期過後,每位病人表現出來的症狀各有不同,包括常見的肢體無力、肩頸痠痛、不良於行、講話不清楚、消化不良等;不過,這些症狀可不一定都是中風直接造成的。

李昌狄說明,中風後的身體症狀分為核心問題與周邊問題,腦部受損直接造成的是核心問題,例如管理手腳的運動感覺區域受損,導致手腳無力、不良於行等症狀;有些則是疾病衍生出來的周邊問題,例如肌肉緊繃、痠痛、失眠,進而影響復健的成效。

「大腦受損壞死造成的核心症狀需要長時間修復,並不一定能復原;而中醫的強項是改變周邊問題,若能輔以針灸,緩解周邊問題造成的不適感,便可能提高病人的復健意願與成效,達到良性循環,長時間下來就有機會進一步改善核心症狀。」

李昌狄以黃太太為例,首次看診時除了行動不便的困擾外,尚有排便不順、頭痛、手麻腳麻的現象,於是利用針灸逐一解決,先讓黃太太的生活品質好轉;而左手無法舉起、伸直、腿部無力、不能站起的情況,再分別針灸位在頭皮的運動與感覺區穴位、手部的靈骨及大白穴、腿部的腎關穴、四肢穴和足三里等主要穴位,達到改善手腳張力、加強肢體力量、腦神經鎮靜的效果。每次針灸完,黃太太都覺得舒服許多,回家也願意積極復健。

透過針灸的治療,有機會更快速地緩解周邊症狀,長期下來也有希望讓核心症狀進步得更好。「針灸跟復健不能相互取代,但是可以相互加強。即便過了中風後三個月的黃金治療期,若能持治療與復健,仍會有機會改變,所以不要輕言放棄!」李昌狄醫師用車子比喻,身體像一輛車,中風就像出車禍、車子壞了,針炙是幫忙讓車子修復得好一點,可是駕駛人自己還是要做訓練,去適應這臺已經有點損壞的車子,才能操控得好。

此外,李昌狄也提醒民眾,預防中風與避免復發最重要的還是飲食跟危險因子的控制,切莫因為沒有症狀,就不吃抗凝血藥、高血壓藥物。先做好預防與控制,再搭配針灸才能有更好的復健成效,也才能從根本避免再次中風。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