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63期
2022-02-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執行長新年祝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健康百寶箱
  線上請法籤
  特別報導・搶救歲末天災 志工大動員
  慈善台灣
  慈善天下
  農禪生活
  書訊
  人物誌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63期
  蒲公英的力量

慈濟社區歲末祝福去年入冬後陸續展開,年度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也在全臺各社區舉辦,許多弱勢家庭學子因課業或其他方面表現優異,受到表揚獎勵。

同樣受到矚目的是花蓮「瑪嘎巴嗨孩子團」,他們在耶誕節前夕團聚,團員們在慈濟花蓮本會社福團隊的陪伴下寫許願卡,耶誕樹頂端的「希望之星」被卡片環繞淹沒。

本期主題報導的主角即是「瑪嘎巴嗨孩子團」,其組成出自慈濟花蓮本會的一項兒少培力計畫,於二○一九年展開;團員主要為慈濟長期陪伴的家庭孩童,透過合唱等多元學習,在學業之外開拓更多探索自我的機會。

教育一向被視為翻轉貧窮的跳板,也是慈濟慈善工作長久以來關注的重點。貧富差距拉大,自近二十年來的全球化及社會變遷可窺知一二,如家計困頓的階層人口,不得已離家赴海外出賣勞力;近兩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經濟,也使得中低及低收入的家庭戶數不斷增加。

貧窮家庭的孩童因此得不到充分的教養支持,若是教育中輟或無法繼續升學,未來生計也將受限。相對於中產家庭,弱勢家庭的下一代對未來無法編織夢想,再加上欠缺與社會資源的連結,更會感到孤獨受創。

有些孩子在學習表現上相當優秀,卻顧忌增加家庭負擔,放棄了更好的學習機會,可能感受到與同儕格格不入而自卑。也有些孩子即使面對家庭狀況不堪,因擔心父母而不願接受社福機構的安置。

在學歷至上的社會主流價值中,我們能否引導這些孩子發展其他潛能?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應享有「被愛」的感覺;在看似匱乏的環境中,他們仍可開發自我價值感,對自己的生命知道如何掌握方向。

「瑪嘎巴嗨孩子團」在合唱指導老師陳嬥笙的教導下,孩子們不僅擁有歌唱的快樂,也在其中學習自律、接納與包容。參與團聚的過程中,孩子感覺受到關愛與重視,也逐漸打開心房。這個陪伴歷程十分感人,也給人相當的啟示。

證嚴上人常以蒲公英為喻指出,孩子只要內心充滿愛,即使生在貧瘠的環境,有朝一日仍可長出堅韌的新芽。祈願在困頓中的孩子都能發揮蒲公英百折不撓的力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