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63期
2022-02-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執行長新年祝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健康百寶箱
  線上請法籤
  特別報導・搶救歲末天災 志工大動員
  慈善台灣
  慈善天下
  農禪生活
  書訊
  人物誌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63期
  警報再次敲響無常
口述‧韋錦全(南伊利諾州慈濟志工) 採訪整理‧廖哲民

經歷兩次龍捲風賑災之後,只要聽到警報,隨即警覺無常就在身邊;
也更用心傾聽劫後餘生的人們說心內話,讓他們知道世界上有人在乎自己。

我經歷過二○一一年密蘇里州喬普林市(Joplin)龍捲風的賑災,曾看見最高等級(EF5)龍捲風侵襲城市後的景象,城區一半完好如初,另一半則是全毀。當時我開車到災區勘災,長達六英里沿路建物幾乎無一倖免,房子不是半倒就是全倒。

從那次賑災經驗後,我聽到龍捲風警報,完全不會認為襲擊機率很小,它很可能就發生在自己身邊,也許住在這裏沒問題,但另一邊的房子可能突然就沒了;很多事情沒辦法預測,人生就是這麼無常。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日晚上,警報一次又一次地響,意味著龍捲風即將襲擊。每次響起,我不敢大意,所幸最後自己居住的地方無事。不過,離我家八公里遠,跨國電商亞馬遜(Amazon)的物流倉庫,卻被摧毀一半。

人們形容,龍捲風過後像打過仗一樣,不論木造或是磚造房屋,滿目瘡痍。這次與過去龍捲風災的不同,不在於風速等級,而是形成的數量更多,使得掃過的範圍更廣,災害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讓災情相當慘重。

災難發生得又急又快,我們和慈濟芝加哥分會團隊災後五天內抵達各災區勘災,計畫在耶誕節前完成發放。很多受災民眾去紅十字會登記受災情況、需要哪些幫忙,這次慈濟也和紅十字會合作,確認受災戶類別與需求。

愛心湧入受災市鎮,街角四處可見慈善團體提供水、乾糧,甚至煮著熱食,因此,我們將發放援助集中在房屋全毀或是無法繼續居住的受災戶,致贈禦寒、生活物資,最重要的是送上一千美元現值卡,讓民眾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像是來不及拿的眼鏡、老人家們的假牙等。倉皇避難,災後不同的切身需求,現值卡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用。

在肯塔基州,遇到一位多次在災難現場共事的紅十字會志工,他也是當地居民,當我提到,慈濟在風災後會發放一千美元現值卡,而且上人告訴我們,要在二十四日之前把物資送到受災民眾手上,讓他們好過節,這位老先生整個人愣住了,含著眼淚說,為什麼慈濟可以把這麼細微的地方都想到了!

感同身受,我們不只是做到幫助,還要讓受災民眾有感,感受那分即時的關懷。

站在第一線的感動

在肯塔基州重災區梅菲爾德市的發放,其中一次我們來到阿米什人(Amish)社區,居民好似與外界隔絕,過著極度簡樸、十九世紀般的生活。風災過後,他們因為不信任外界,沒有接受援助。

當地受災嚴重,好在有熟識的民眾帶著慈濟團隊進去和居民互動。當我們說明發放的物資和現值卡時,他們馬上就問:「是credit card(信用卡)嗎?我們不要!」現值卡上同樣寫著VISA,但不同的是購買東西時,用的是儲值的現金,志工很有智慧地說:「這不是credit card,這是gift card(禮物卡)!」

居民接受了,但仍有疑問,不知去哪裏使用,志工腦筋一動說:「像你們在重建房子,就可以去買需要的建材啊!」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此次賑災面對龍捲風災情,芝加哥分會團隊做好萬全準備,不僅幫志工準備懸浮微粒防護口罩,每人配發洗手液,賑災團隊每天早上都要做快篩,發放現場每張桌子架起隔板,志工戴手套確認書面資料。做好防護,就可以在第一線付出。

志工送上現值卡和物資,也傾聽人們的遭遇。有位媽媽帶著一個小女孩,她哽咽告訴志工,當天她把小兒子抱在手上,龍捲風一來,屋頂坍塌掉了下來,兒子當場不幸往生了。

梅菲爾德市一間蠟燭工廠死傷嚴重,有多位員工來到慈濟發放現場。一位高大帥氣的年輕人,進來時如槁木死灰一般,我上前問候:「你還好嗎?」他告訴我,未婚妻當天也在工廠工作,但不幸地往生了。短短幾句話說完,我看得出他的落寞。

志工過來安慰,靜靜地傾聽他說自己的故事。當我看見他領到物資走出去時,神情已和原來的沮喪不同,我想他至少心裏舒緩一點,同時也把悲傷宣洩了。有時我們能做的,就是做一個傾聽和默默陪伴的角色,讓人們有個倚靠。

每一次賑災,站在第一線的人內心都是很感動的,因為民眾需要的不僅是物資、金錢,也希望有人聽自己說說話。在這段互動的時光中,聽著他們講出心事、抒發了原本壓抑的心情,覺得人生還是有希望的,因為世界上有人在乎自己,也許這就是當下最好的愛與關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