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63期
2022-02-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執行長新年祝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健康百寶箱
  線上請法籤
  特別報導・搶救歲末天災 志工大動員
  慈善台灣
  慈善天下
  農禪生活
  書訊
  人物誌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63期
  小而美的人間淨土
撰文‧林美容(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困厄的苦境鍛鍊了人們勇於面對困難的心志,
臺灣人的精神氣質逐漸涵養出獨特性;
內在的良善,在諸多宗教的涵養下處處表露,
也因此能廣結善緣,得道多助。

新冠肺炎疫情到現在已經兩年了,我們付出了代價,也更加學會了自我保護的安全措施。但臺灣防疫的成功,難道只是政府的有效控管與措施,以及全民的配合與相互警惕嗎?作為宗教學者,我當然會思考物質世界之外,精神世界的作用力。

臺灣是寶島,物產豐富,日治時期的日本學者增田福太郎曾說,臺灣這樣四季常青的地方,人們基本上對自然環境比較順從,不必怎樣的對抗奮鬥,就能取得維生的資源,因此有利於多神信仰的發展;不像沙漠地帶取水不易,食物也不易取得,因此偏向對抗自然的心態,較易發展出一神論的信仰。

這或許是掉了牙的風土論,但是有土斯有民,臺灣多數人所崇信的民俗信仰,就是以農業為基底而發展出來的,社區民眾對於天地神鬼的共同祭祀,即是一種多神信仰的內涵。

臺灣歷經明鄭、清朝、日治與戰後不同時期與形式的政權,直到這二十幾年來充分的民主政治運作;在過去那麼長的時間,人民基本上處於相對被剝奪的地位,其困厄的苦境也大大鍛鍊了勇於面對困難的心志,臺灣人的精神氣質,也是在這樣的處境中逐漸涵養出獨特性。

臺灣除了原住民原有的部落宗教,漢人傳統的民間信仰、道教,佛教與教派宗教的諸神佛也逐漸茁壯發展,甚至外來的基督宗教,以及許多新興宗教也得以立足發展。臺灣人的宗教心,讓臺灣成為宗教的寶庫。

民間信仰在精神層面上建構了臺灣各角落、各社區、各地方,乃至全臺層層的保護網,這可由祭祀圈和信仰圈中,各種層級的神明與廟宇及其相關的祭祀與信仰活動,所發揮的境域守護作用來加以理解。

今日的臺灣其實也處在史上未曾有的佛教興盛時期,學佛者眾,吃齋者多,臺灣人內在的良善在諸多宗教的涵養下處處表露,我們也因此能廣結善緣,得道多助。我想,防疫的成功與國運的日漸昌隆,與此宗教力量的無形作用,應該有些關係吧!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