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物三問
菩提多羅的回答使在場的眾人紛紛感到驚豔;因為他不看在事物的表面,充分透析般若智慧的深刻妙理,展現出不凡的悟性。般若多羅尊者亦「歎其辯慧」(《景德傳燈錄》),他接著問菩提多羅:
(般若多羅)乃復問曰:「於諸物中,何物無相?」
(菩提多羅)曰:「於諸物中,不起無相。」
(般若多羅)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
(菩提多羅)曰:「於諸物中,人我最高。」
(般若多羅)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
(菩提多羅)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
般若多羅尊者提問什麼東西是「無相」、「最高」與「最大」?菩提多羅分別以「不起無相」、「人我最高」、「法性最大」回答。
所謂的「無」,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虛無;「無相」是以空性、法性看待世間萬事萬物的差別相,不執取於事物的表象;但是「無相」本身也是一種相,所以必須連「無相」這個概念都不生起,才是真的認識到般若智慧。
「人我最高」旨在凸顯人身難得。雖然佛教重視三界六道的眾生,但是人是由下三道提升到上三道的關鍵,也是學習佛法因緣最為殊勝的階段。例如《雜阿含經.卷十五》曾記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
在輪迴的過程中,轉生為人相比盲龜穿浮木孔的機率,更為微小渺茫,所以說「人我最高」。
最後提到「法性最大」,理由在於真正構成世間萬物的基本單位總稱為「法」;就算是再巨大的物品、價值再高的寶物,例如前面所說的寶珠,也不能脫離萬法而獨自存在,都可以拆解出無限的構成單位,所以說「法性最大」。
從「寶珠之辯」到上述的「三問」,般若多羅尊者旨在讓菩提多羅了解佛法的深意,不在於認知事物的表象,而是以智慧通達事物的根本,可以用佛法解開世間的萬事萬物。佛法所及,廣大而無邊際;其中的奧妙,還是在於個人心性的領會。
在一問一答之間,菩提多羅豁然開朗,般若多羅也為彼此相契而喜;通過問答以心印心,般若多羅知道這位小王子是值得堪負重任的大法器;然而,現下因緣尚未具足,尊者只能暫且將這分喜悅放在心裡,祕而不宣。依據《景德傳燈錄》記載:「尊者知是法嗣,以時尚未至,而默混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