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二康健輕安行
◎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碧玉
久遠年代前,人均壽命五十,當時說「人生七十古來稀」,高齡長者總是令人尊敬又羨慕。
如今,亞洲地區人均壽命已超過八十歲,近年來學者試圖以「無齡世代」引導思考未來社會百態。內省我們準備好適應未來了嗎?
當臺灣人平均壽命六十出頭的年代,一九九四年某日,慈濟醫療財團法人主任祕書溫舜華從臺北返花,說起探視溫媽媽,驚歎地分享媽媽與阿姨四人加起來超過三百歲,還開車四處旅行,真了不起!
二〇二〇年初,臺北慈院陳政宏主任的父母親,在慈濟人陪伴下第一次參訪靜思精舍,令人敬佩他倆挺直的身影,完全看不出賢伉儷已近九十高齡,來自屏東鄉下的老人家,行進間隨時隨地緊緊地手牽著手。
令人感動的是到了十月,陳爸爸種植的鳳梨豐收,為分享新鮮、香甜又好吃的鳳梨,特地從屏東開車一路奔馳,神彩奕奕地抵達精舍。
卸下鳳梨後,他立刻又啟程返回屏東,當日往返五、六百公里,「九十開車趴趴走」,要說陳爸爸到底是年輕或年長?其實難以認定呢!
十月,花蓮慈院王志鴻副院長的父母親,到精舍拜會證嚴上人。王爸爸疼愛王媽媽,每一開口都令人驚呼連連,尤其當九十六歲的王爸爸輕輕地說:「我們已經結婚九十二年了!」
現場一片譁然,原來王媽媽是童養媳,兩小無猜,一生呵護。兩老平常雖然愛吵嘴「答喙鼓」,卻又如膠似漆,鶼鰈情深,令人敬愛。
近年王媽媽常住花蓮,王爸爸留在屏東,大家不斷邀約王爸爸同來花蓮。王爸爸卻一再表達,來花蓮無事可做,在屏東除了自己種植幾甲地外,還是農業顧問,每日非常忙碌,不怕沒事做。
近日遇到王副院長,關懷王爸爸何時來花蓮與王媽媽常聚?
王副院長笑答:「到高雄開會時,順道回屏東探望父親,想請爸爸吃飯,爸爸說他很忙沒空,等一下就有『年輕人』來帶他參加老人會活動。」
王副院長感歎鄉下年輕人真有愛心,就在家裏等候想當面致謝。當門外傳來汽車聲,出門一看,原來開車的「年輕人」已是八十五歲長者,但在王爸爸眼中還是個年輕人。
世界是扁平的,在開發及已開發國家,都因少子化,面臨超高齡化社會。日本人長壽,已經反映出長者服務年輕人現象,所以有「上錯菜餐廳(失智老人當服務員的餐廳)」的美談。
近日更有很多人羨慕歐洲奧地利老人,七十餘歲退休後仍繼續工作,近八十歲還經營供餐民宿、畫畫義賣捐獻,八十餘歲當導覽志工、製作修理皮鞋,九十五歲還揉麵團。因此有「忘憂產業」的發展。
看到這些,其實也不必羨慕,慈濟人的真實生活也是如此精勤充實,更因追隨證嚴上人,學習「少欲知足,一心利他」,使令身心輕安,日日淡定無憂,忘卻今夕吾齡數字。
惶恐與感恩羅慶徽副院長帶領團隊撰寫《優活慢老》一書。惶恐的是囑咐為之寫序,不才無學,深感文到用時方恨少;感恩的是羅副院長既是醫院管理博士,更是多專科醫師,對老人醫學的鑽研尤為專精。
羅副院長自加入慈濟以來,好奇慈濟人無怨無悔、歡喜付出,年逾百歲依然日日從事資源回收分類,再觀察到幾乎人人反應靈敏,尤其臉上少刻年紋,於是從學者角度切入,見證保護地球為出發的使命,以及茹素慈悲利他的思維,驗證「老有所用」是健康不老的泉源。
在證嚴上人的關注下,羅副院長帶領團隊撰寫老年生活種種與健康老化的方法,從健康的生活模式,飲食、運動等知識,祝福並期待未來能降低需被照顧的長者比例,讓人人都能過著優雅慢老的生活。
為文及此,不覺冥想「古賢七十人稱老,今人七十綠枝芽,八十青春學無涯,九十開車趴趴走,百歲念念慈悲心,手腦並用秀創意,無欲無求利他行;誰言七十古來稀?若能分秒護善念,敬天愛地護萬物,百二茹素輕安行。」真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