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遠一點,和平近一些
◎裴凡強
對於許多臺灣人來說,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清晨五點半,普欽對全世界直播「檄文」,並隨之展開的「特別軍事行動」,才標誌著俄國與烏克蘭間的軍事衝突開始。在此之前的諸多「大事」——西方各國匆忙關閉大使館與撤僑、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與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為了讓俄軍放下箭在弦上的弓,風塵僕僕奔走於巴黎、柏林與莫斯科之間,卻僅能與普欽隔著四、五公尺的長桌對話,最大效果是成為國際網路上的梗圖笑柄;再到飛彈射入烏克蘭民宅之前兩星期,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真槍實彈的「聯盟決心2022」(Allied Resolve-2022)演習地點,都已經離基輔咫尺之遙了……
這些兵戎相見的前奏,臺灣人不知道的居多,不在乎的更多。除了電視上的國際新聞寥寥數語,或平面媒體在版面一隅的短短幾句,其他俄羅斯與烏克蘭勢同水火的前因後果太過遙遠與陌生,無從關心,而且相隔千山萬水,似乎也毋需關心。
這或許也不足為怪。本書作者凱琳,作為切身相關的局內人——烏克蘭人,而且還是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大敵當前,即使戰雲罩頂,她還是認為「打不起來」。那又遑論相隔千萬里的我們呢?而且每個人都很善忘,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回顧這場戰爭的近因,可以不斷向前推:二〇一四年克里米亞危機及同一年持續至今的「頓巴斯戰爭」、二〇一三年烏克蘭親歐盟示威、二〇〇八「俄喬五日之戰」時,烏克蘭提供軍火給喬治亞……等等。再久遠之前還有「二〇〇四年橙色革命」乃至一九九一年倉促發生的「蘇聯解體」以及一九五四年蘇聯內部區劃調整將克里米亞「移交」烏克蘭……
而當二〇一四年十七歲的大學新生凱琳,從烏克蘭南部北上來到基輔,站在「獨立廣場」時,竟才隱約想起這裡曾經發生的騷亂。從本書字裡行間,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歷史出現斷層,如果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是真理,那麼這道斷層已足夠深到讓一般烏克蘭人幾乎「過後即忘」而走在萬劫不復的鋼索上,卻渾然不知不覺。
戰火在春寒料峭讓人直打哆嗦的時刻正式點燃。莫斯科與基輔的時區相同,凱琳與多數人一樣,還在溫暖的被窩裡酣睡,克里姆林宮卻選在此時為普欽總統直播,歷數烏克蘭的「罪狀」,並陳述俄國動武的無奈——烏克蘭意圖「加入北約」以及長期「去俄羅斯化」,對於俄羅斯國家與民族的安全威脅巨大,過去八年已盡一切可能希望通過和平的政治手段來解決僵局,卻徒勞無功,如今忍無可忍,只能動手。重點是,他已經下令對烏克蘭即刻展開「特別軍事行動」。
接下來雙方領導人在安全的辦公室,網路頻寬充足順暢下,開直播慷慨陳詞。可是在飛彈炮彈槍彈手榴彈射程內的人民可就不好過了,缺水斷電上不了網,連現金都領不到,想逃,怕子彈無眼,橫死街頭;想留,又擔心隨時禍從天降被炸個屍骨無存。手握武器的雙方軍人也沒比較好,畢竟拿命來搏的正是他們。簡直就是「軍民戰場,總統秀場」。
亂世浮生。種種鮮明對比,在筆者翻譯之時,一邊要盡量抽離自己的情緒,將作者筆下每一個人進退維谷的感受,信雅達地轉化成中文;而一邊又因媒體不斷更新的新聞畫面,而感到自己彷彿身處血肉橫飛的前線。夜深人靜時,凱琳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像一枚枚炮彈炸落,一發發槍彈射在身旁,驚心動魄。戰爭從來不是什麼電影裡配合BGM的英雄出場,交鋒更不是線上手遊那樣按幾個鈕,在網路上找幾個連線隊友就能GAME OVER,凱旋而歸,天下太平。
最讓人感到無助與無奈的是,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難以釐清,唯一清楚可見的是,流離轉徙的難民數字逐日攀升,甚至連傷亡人數也各說各話……
本書的中段,是作者雖成功逃到華沙,但心神俱疲、萬念俱灰、憂鬱纏身,卻在彷彿無盡的寒夜中,邂逅趕赴第一線賑濟災民的慈濟基金會。凱琳信上帝,志工拜佛祖;她濃眉大眼高鼻梁,師兄師姊黃皮膚說中文,彼此不同之處不知凡幾,但這分大愛所散發出的暖流,是不論你生長在任何文化背景,講的是ㄅㄆㄇㄈ還是ABCD,全地球人的共享資源。凱琳受到療癒之後,也用自己的中文專長,投身慈濟發放行列,擔任志工和烏克蘭同胞間的溝通橋梁,散發個人微弱的光芒,累積成千萬支燭光,照亮自煉獄脫逃的烏克蘭同胞。
筆者翻譯過程中與凱琳多有交流,其中有段時間她說要到喀布爾返鄉探親,細問之下,才知道她的父親來自阿富汗,在一九八〇年代末前往蘇聯留學,遇到蘇聯解體祖國內戰,於是選擇留在獨立後的烏克蘭。
她竟然要前往美軍倉皇撤離後,神學士重掌政權的地方,更是自一九七〇年代起幾無寧日的傷心國度,不啻偏向虎山行。還記得《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的那幅「阿富汗少女」,綠色眼眸中透露出如泣如訴的深邃幽光嗎?所以筆者請她增加了篇幅談談這個一般人難以前往的神祕境地。凱琳也在書中提到,在波蘭認識的慈濟志工「史蒂芬爸爸」,曾兩度到阿富汗賑災。顯見慈濟的大愛無遠弗屆,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序言尾聲讓我們把鏡頭拉回臺灣。自從俄烏正式大動干戈,民眾紛紛注意起烏克蘭,原本搞不清楚這個國家的地理方位,突然讓人熟悉得就像鄰國;從來沒看過的藍黃二色旗,居然還飄揚在鬧市的旗杆上。一向只知道烏克蘭名模,如今竟然連他們的總統澤倫斯基都琅琅上口了。從電臺記者到網路播客,媒體報導與談論的主題都是這場戰爭,還加上了增加點閱率的「#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卻沒有深究這場「不可能」的戰爭,到底是怎麼被召喚來的?
事實上遠從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近到二〇二一年,早已經不斷累積各種衝突因子。所以筆者在本書中加了大量註解,希望讀者閱讀之餘,可以跳脫新聞中攻城掠地反攻大捷這些表象,或是俄軍殘暴黷武嗜殺無辜這樣的刻板印象,而理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人盡皆知和平可貴,卻總在失去之後才能深刻感受。當筆者翻譯完成不久,凱琳文中提到的家鄉水壩已遭炸破,沿岸潰堤而成澤國,造成的傷害還將波及黑海內生物,可以說是場攸關全世界的大浩劫。死傷還在繼續,災難持續擴大,但願這本凱琳的戰爭手札,能帶給大眾戰爭與和平的省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