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乾坤大學問,提正氣祛外邪
◎吳炫璋(臺北慈院中醫部主任暨中醫婦科主任)
證嚴上人於「衲履足跡」中開示「中西醫要合和互協」,樹立了慈濟醫療的指導方針;科學不容忽視,中醫學理則要進一步被肯定。西方醫學著重疾病與病理的探究,對於病徵追根究柢,重於微觀;中醫學針對證型辨證論治,藉由「望、聞、問、切」四診曉了病象,重於全人,內外兼顧,為病調和。中西醫要合和互協,中道而行且能截長補短,不能有所偏頗;並肩努力,發展更好的醫療服務病人。
佛法中道而行,中西醫合和診治也依循中道而行,截長補短、並行不悖。「中西醫合療」因應而生,落實於慈濟醫療體系;中西醫並肩齊心努力,只為更好的全人醫療照護。中西醫整合治療,從急症舒緩至術後、病後調理身心,中醫與西醫無縫接軌,全科全面的完整治療對策,更有助於病人快速恢復健康,重拾有尊嚴的生活。
後疫情時代,病症詭譎多變,醫學科技也進入蛻變期;精密的醫療檢測技術,AI技術等多面向輔助病灶辨識,醫療科技多角化發展。然而,科技再精密,仍不及人體的奧妙!人體是最大的百科全書,深不可測且變化多端,因人而異。
證嚴上人常教導弟子重因果,體會「無常」。地球這個大乾坤已經「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帶來災難不斷;微觀人體,如同一個小乾坤,也存在著四大不調。大小乾坤互相牽制,氣候的不調和也導致人身多病,無奈人心也隨之多病!
證嚴上人說「心正邪不侵」(《靜思語》),「正氣」可謂人體對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能力。正氣「虛」的意思是指,構成人體和參與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不足、生理功能衰退,因而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以及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降低所引起。
首先,中醫可經由「扶正」提升人體正氣;就是積極補充構成人體和參與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加強生理功能,使人體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以及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提高。中醫透過「滋陰」、「助陽」、「益氣」及「補血」等治則方法,便能幫助患者有效地提升自身正氣、抵禦外邪。
其次則是「祛邪」,也就是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所產生的毒素,減輕人體對前者過於強烈、有害的反應;包括疏通並且消除因運行不暢而積聚在組織中以及體腔內的代謝廢物或痰飲,解除組織器官的充血或水腫狀態,並能改善身體因受異常劇烈的環境變化影響而出現的功能性障礙。
臺北慈院中醫部即將走入二十載。過往,中醫部在臨床服務上,不僅於各個專科疾病領域開設中醫專科門診,並與中西醫聯合門診提供完善治療;同時也藉由與西醫的合作,期望中西醫整合提供更多完善診斷與治療模式、以及中醫醫療照護實證的案例。在教學上,也把這些臨床經驗與研究成果,持續深化中醫專科教學,期許成為各院所與醫學院受訓與代訓之首選醫院。
未來,中醫部將更積極開拓中西醫整合醫療;除了精進醫療與醫術外,我們尊重病患「視病猶親」,更將「以病為師」,為病人身心謀取最大幸福為已任!期望將中醫與西醫優點最大化,產生共通的治療對策與指引,造福病患。
遵循慈濟醫療體系宗旨之人本醫療、尊重生命,以中醫全人醫療的理念融合西醫人本醫療,完善規畫慢性病照護醫療系統;並將中醫養生與預防醫學觀念逐步導入社區及居家醫療照顧之中,提供中醫醫療照護實證及研究,精進中醫醫療與長期照護等相輔相成,為老年化社會形成精實的保護網。
「為中醫、為眾生」,自我期許與中醫部同仁都能成為上人殷殷期勉的良醫,「醫生無量」讓大愛清流成為醫界善循環「一生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