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中醫讓你正氣滿滿!
  將傳統經驗中醫,翻轉為現代實證中醫
  投入中草藥研究,中醫發展未來可期
  中醫,在醫療團隊中有不可取代的位置
  小乾坤大學問,提正氣祛外邪
  緩解更年期症狀——開心迎接人生下半場
  鍛鍊身體存正氣——《易筋經》十二式
  不再容易感冒——冬病夏治三伏貼
  新冠病毒誘發癌細胞——被喚醒的休眠火山
  中醫治新冠——家有確診者,中醫全面照護
  應對「長新冠」的新視角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中醫讓你正氣滿滿!
  不再容易感冒——冬病夏治三伏貼
◎林亞萱(中醫部中醫兒科主治醫師)

每年夏至過後的「三伏日」,中醫部門診就有許多來接受「三伏貼」治療的病患。前幾年因為新冠疫情,少了一些人潮;但在疫情高峰期過後,接受治療的患者也多了起來。

小麗的媽媽幾年前就想帶她來貼三伏貼,但因為疫情而把時間延後。今年十歲的小麗,從小就很容易感冒,幾乎每隔兩、三個月就會感冒一次,咳嗽、喉嚨痛、流鼻水,幾乎所有症狀都出現,小麗很難受,媽媽看了也難過。不給她吃藥的話,症狀壓不下來;但媽媽擔心,小小年紀就這樣常吃藥好嗎?會不會有副作用?

媽媽帶著小麗到處看醫生,希望能改善容易感冒的情況,可是一直沒有找到對症的辦法。

後來,她去看中醫,醫師告訴她三伏貼療法可以改善體質,但有特定的三天治療日期,稱為「三伏日」或「三伏天」。

 
配合節氣扶助正氣

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干支紀日法中有「庚」的日子)、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這是一年之中最熾熱的三天,也就是所謂的「初伏、中伏、末伏」,每一年的日期都不同,通常是在陽曆的七、八月。

夏至後,全國各中醫醫療院所都會公布當年的三伏日。等到疫情過後的第一年夏天,媽媽趕緊帶著小麗來治療。林亞萱醫師向她解釋,三伏貼是「冬病夏治」的方法,利用一年當中最炙熱的氣候,此時人體亦是陽氣旺盛,藉此時機扶助正氣。古人說:「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可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減緩病症及發作次數。

林醫師在小麗背部的穴道上,貼上用甘遂、白芥子、細辛、延胡索、藿香、薑汁等藥材製成的藥餅;這些藥材具有辛溫、逐痰、溫陽、通絡的功能,可透過穴道進入經絡達到臟腑,提升肺經的陽氣,驅散內伏寒邪。

媽媽帶小麗回家後,小麗開始感覺背上有點溫溫的;「醫生說這是正常的反應,但如果會刺痛要跟我說。」

媽媽牢記林醫師交代的注意事項。兒童的貼敷時間大約三十分鐘到兩小時,貼敷處可能會有局部的紅、熱感;但如果搔癢難忍或起水泡,就要趕快拿下來了。

大約過了十天,小麗再去貼第二次,背後藥餅有溫熱感覺;第三次貼則是溫熱透過背部至前胸。

這一年從貼完三伏貼之後一直到冬天,小麗都沒有感冒,媽媽太高興了。林醫師說,如果可以連續三年都來三伏貼,效果會更好。她已經備註在手機的記事本上,明年夏天一定不會忘記。

 

【中醫衛教室】

三伏貼是防未病的最佳武器

三伏貼的原理類似艾灸,是從傳統灸法演變而來,都是從穴道上加以溫熱,通達經絡,再連接到臟腑以發揮治療作用。三伏貼用的是製成小餅狀、具有溫熱性質的中藥材,在穴道上貼敷一段時間,主要在於改善體質,避免感染,減少呼吸道的相關症狀。

將中藥材研磨後塗抹至身體處的方式,起源於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南北朝,當時主要治療皮膚疹、頭痛等疾病,有些還會再加艾灸溫熱。這種透膚治療的方式,古人稱為「天灸」,在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記載:「治瘰癘未潰者,宜天灸;以毛茛鮮者搗泥,縛鬁,帛束之。俟發泡棄之。」而用三伏貼預防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首見於清代張璐的《張氏醫通》:「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可防止哮喘病復發。」

三伏天當中的「伏」,意思是陰氣藏於熾熱中,預告陽氣消長,所以三伏日——在夏至庚日入伏到立秋前後,為冬病夏治的最佳治療時機。利用天氣炎熱陽氣旺盛、腠理開,用細辛、延胡索等辛溫發散之藥,溫易咳虛寒體質,驅散因冷飲導致的寒痰滯身,降低冬季易誘發過敏呼吸系統疾病的機會。

由於過敏氣喘好發於冬季,三伏貼利用一年之中最熾熱的天氣,亦是人體陽氣旺盛之時,體表微循環最好,容易吸收體表的藥物,然後刺激穴位,將藥效達到免疫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和神經內分泌系統等,扶助正氣,預防冬季舊病復發,可減緩病症及發作次數,即所謂的「冬病夏治」。

古人的預防醫療觀念,到了現代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更符合現代人的保健醫療需求。受溫室效應影響,現在的夏天一年比一年熱,許多人喜歡吃冰品消暑,或長時間待在有空調的室內;這麼一來,原本就有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人,症狀往往為之加重。而隨著空氣汙染情況惡化,氣喘人口每年以百分之五十的速度大幅成長;以臺北市為例,過敏性鼻炎盛行率已高達百分之五十三。鼻子過敏的患者中,大約四分之一合併有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病發時,患者極為難受。

此外,再加上流行病毒的種類愈來愈多,包括諾羅病毒、腺病毒、腸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而且不再像以往有季節性規律,現在幾乎一年四季都有感染不同病毒的人就診。因此,提升自身的正氣,改善過敏體質,加強防護力,以對抗無所不在的病毒,也就特別重要。

不僅在臺灣和中國大陸,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等地也都有中醫院所在使用三伏貼。據二〇〇六年臺灣的研究報告,三伏貼第一年貼完,約六成病人症狀會改善;中國大陸的報告則是,貼完三年之後,約有八成的人感覺有效,其中以氣喘、咳嗽改善情況最好,十九歲以下的患者效果尤佳。

除了夏季的三伏貼,還有冬季的「三九貼」——於一年中最冷的時段、人體陽氣最弱,將具有辛溫、逐痰、溫陽、通絡的中藥敷貼在穴道上,驅散外在寒邪、溫煦內在陽氣,達到「冬病冬治」的效果。「三九」意指每年冬至次日往後推算的「三個九天」,敷貼三次。若三伏貼與三九貼搭配治療,效果會更好。

臺北慈院中醫部提供的三伏貼治療,藥材包括甘遂、白芥子、細辛、延胡索、藿香、薑汁等辛溫、逐痰、溫陽、通絡的藥物,常敷貼的穴位有大椎、風門、定喘、肺俞、腎俞等。

三伏貼治療目前為自費門診,必須經由中醫師診斷評估是否適合治療。一般來說,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性疾病,透過三伏貼可以調整肺、脾、腎三臟的虛損體質、增加抵抗力,減少過敏的機會;此外,慢性支氣管炎、久咳怕冷、胃寒腹瀉、體質虛弱、容易反覆感冒、痛經及月經不調、風寒溼性關節疼痛等,都可以使用三伏貼治療。

林亞萱醫師提醒,接受三伏貼治療者,若無不適感,成人通常可在二至四小時後自行除去藥物,孩童則需在三十分鐘至二小時後取下藥布和藥物。千萬不要擠壓貼藥處,也不要長時間貼藥;貼太久會對皮膚產生傷害,效果也不會比較好。

由於每個人對於灼痛感的耐受度不同,若出現難以忍受的灼熱、刺痛或搔癢感,應提前取下藥布和藥物。如果皮膚出現嚴重過敏或水泡,應立即停止敷貼,注意保護好創面,並塗抹紫雲膏。若水泡較大,要避免抓破或碰水而造成感染,可先塗抹優碘再以消毒紗布覆蓋保護。若有任何疑慮,務必回診請醫療人員協助處理。

在敷貼期間,不要吃生冷、寒涼、辛辣、菸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海鮮和蝦蟹等,也要避免肥甘厚膩、生痰助溼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同時,不要曝晒在陽光下,或進行游泳及其他劇烈運動。在洗浴時應使用溫水淋浴,避免進入冰室或浸泡在冷水中。

「防未病,治已病」、「內外合治」的全方位治療,一直是中醫的強項。面對過敏、面對疫情,在暑熱的三伏天節氣裡,三伏貼療法不僅強化免疫力、預防呼吸道感染,也可調理肺部疾病、消化道疾病,甚至婦科問題,亦是防範新冠疫情、「防未病」、「超前部署」的最佳武器。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