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新冠——家有確診者,中醫全面照護
◎廖振凱(中醫部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廖醫師,我被罵得很慘,他們說我怎麼可以給孩子吃中藥!」
收到這則訊息,中醫部的廖振凱主治醫師無奈地嘆了一口氣。發訊息的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媽媽淑玲,她的孩子小翔今年四歲,經常帶去給廖醫師看診。在這波新冠疫情來勢洶洶,母子倆也被感染了,小翔的症狀比較嚴重;吃了廖醫師開的中藥之後,兩個人都好了。
政府的衛生單位當時有特別針對確診的兒童追蹤關注,淑玲便接到小兒科醫師打來關懷的電話;當對方知道小翔有看中醫、吃中藥時,竟然開口就罵!
還好淑玲很信任中醫;長期以來,她和家人的健康都是放心交給中醫師把關。
母子一起接受治療
確診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某一天,小翔突然高燒到攝氏四十度,因為情況緊急,就近送到離家較近的醫院急診;經過PCR檢測,確定感染新冠肺炎;同時,淑玲也確診了,母子倆便一起接受急診醫師的治療。回家之後,又再透過視訊請廖醫師診治。
「小翔,看鏡頭,給醫師叔叔看看你的舌頭……」防疫期間,廖醫師的視訊門診總是人滿為患;孩童比較坐不住,在鏡頭前一直動來動去。
拜科技之賜,視訊看診為民眾帶來很大的便利,也降低前往醫療院而造成更多感染的風險;但對於看診的中醫師來說,「望、聞、問、切」四診,透過視訊只能做到望診和問診,沒有辦法把脈;若遇到孩童,更得花很多時間安撫小病患不安躁動的情緒。
小翔本來就好動,加上身體不舒服、不停哭泣,更是沒耐心;媽媽和手機另一端的廖醫師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才讓他願意面對鏡頭伸出舌頭。但因為是視訊,雙方的螢幕有色差,加上所處環境的光線影響,都會增加舌診判斷的難度,必須靠醫師的經驗盡力而為。
廖醫師為他們開立藥方,淑玲託家人去醫院拿藥,又去藥局買了許多空膠囊,再小心翼翼地將藥粉裝進膠囊裡;因為中藥很苦,小翔不肯直接吃。她發訊息請問廖醫師,確認這個方法是可行的。
「真是用心良苦啊!一個膠囊才多大,妳要裝多少膠囊啊!」廖醫師很佩服淑玲的用心。
「只要他願意吃,還好啦!」淑玲以前都是在中藥粉裡加糖,或搭配山楂果,連哄帶騙地讓小翔把藥吃下去,但幾次之後就不管用了;只要有中藥的味道,小翔就排斥。而且,她也不想讓小翔吃太多糖,才想出裝膠囊這個辦法。
公婆也被感染
他們吃了廖醫師開立的藥方,症狀很快就消除,快篩也轉陰,終於沒事了。
有一天,淑玲接到婆婆打來的電話,說她和公公都有感冒的症狀,她擔心會不會是感染了新冠肺炎,但她不知道快篩劑如何使用。淑玲透過視訊,從第一個步驟開始逐一示範說明,才讓公公和婆婆順利完成快篩,結果兩位老人家真的都是陽性。
可能是已經有許多親朋好友被感染,且大都以輕症居多,所以他們並沒有特別緊張,公公還問淑玲:「妳之前不是也被感染?還有藥嗎?我們吃一吃就好。」
「爸,藥不能任意吃,您還是要請醫師看診開藥。」淑玲之前確診,服用中藥兩、三天就好,藥的確沒有吃完,但她也沒有囤積藥品的習慣;因為廖醫師曾經特別叮嚀,他開的藥是針對病患體質及當時情況,沒吃完的藥最好不要留下來以後吃。
一般民眾不清楚每一種藥的藥性,也不知道能保存多久,不管是自己吃或給其他人吃,都有潛藏的風險。
他們聽了淑玲的建議,也請廖醫師視訊門診;廖醫師針對他們的情況,分別開立了不完全一樣的藥方。公公服用之後很快就好;婆婆的身體較虛,當藥物在「攻」的時候容易出現不適的情況,復原的時間較久,後來也都痊癒了。
沒想到,過了幾個月,淑玲又再次感染;還好,這次的症狀比前一次更輕微,也是請廖醫師視訊看診及開藥方,很快就好了。
淑玲一家除了她的先生,幾乎全部都感染過新冠肺炎,也都在中醫的照護之下恢復健康。想起當時被西醫責罵的經歷,她也只能莞爾一笑。
【中醫衛教室】
對中醫的誤解來自不了解
許多人認為中醫療效慢,只能治慢性病,甚至以為兒童不宜服中藥,因為兒童通常是急性病,而中藥無法治急症,且藥苦、小兒難吞嚥。其實,中醫是古人透過自身修煉,加上觀察自然萬象,從而體悟出人體生理規律,歸納出陰陽、五行之說,順應自然則身體健康,加上歷代經驗實證而流傳至今。
一般來說,中醫論治有三種方法:先治標後治本、標本兼治、直接治本;前兩種方法療效快速,只有第三種需要較長時間,要選擇哪一種方式治療,必須依個人體質及病況而定。兒童突發的急症,多為呼吸或消化系統疾病,中醫有許多解表散寒的藥可以治療,且不會起副作用,還能改善體質,也就是治本。所以,雖然中醫說「藥食同源」,很多食材既是食物也是藥,但還是要依個人體質,不能隨便亂吃或吃太多,一定要請中醫師診治,否則有可能反而加重病情。
此外,西醫分科明確,一般人就醫時比較知道該看哪一科;中醫則是整體觀,五臟六腑互為影響,頭痛不一定只看頭部,腳痛也不一定只醫腳,這也是容易引起誤解的地方。為了推動中醫現代化及中西醫合療,現在的中醫師養成教育也要修習西醫,有些中醫師也有中西醫雙執照。各地的慈院中醫部分為內、婦、兒、針傷科,更能與西醫進行密切合作,為病患提供最適切的醫療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