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百衲被的故事
兩件近六十年歲月的「百衲被」,訴說著師徒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修行生活,念念捨己為眾,利濟蒼生。
一九六六年農曆三月,證嚴上人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當年,上人與弟子仍借住普明寺,二師兄德昭師父回憶:「我們四位師兄弟只有一件棉被、一件毯子可以過冬。」那條四尺半的被子蓋起來,腳都不敢伸直;還曾有一條棉被,因為是人家出院不想帶回家的,才回收來用。
據慈濟文獻記載,一九六九年那年年初特別寒冷。當時在臺電上班的蔡秀梅小姐,用年終獎金買了幾件毛毯,要送給上人及師父們禦寒。看到質料這麼好的毛毯,上人並未留著自己用,反而說:「我們多買幾件,送給照顧的貧苦家庭。」這也是慈濟首次冬令發放的由來。
儘管師徒的生活極為匱乏,但上人心心念念還是受苦受難的眾生,總是將最好的給需要的人。「質料這麼好,就給照顧的貧苦家庭。」這段話蘊涵上人對人、事、物總是懷著「感恩、尊重、愛」,以及同理心與慈悲心。
然而,幾位長老師父當初如何度過嚴冬?每思及此,心中一陣難過與不捨。
刻苦歲月的印記
「這件棉被是純手工的,是慈師父與我合力完成的。」三師兄德融師父努力回想,「已忘了是何年,就是跟上人修行的第二年(一九六五年)。」飛越記憶的河流,一甲子的片段歷史,湧上融師父的心頭。
「這件一定要好好留著、保存,不能丟掉、不能拆掉。」融師父重複強調大師兄慈師父的交代,因此他將棉被小心翼翼地存封在放有樟腦丸的置物箱裡,如寶物一般,沒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歷史與早期長老師父的點滴記憶。
靜思精舍秉持自力「耕」生的家風,不受供養,師徒在普明寺後方借地從墾荒開始,晝耕夜讀,沒有錢時撿野菜,「吃了這一餐,不知下一餐在哪裡」的窘境經常可見。因此長老師父總會想方設法做手工來維持生活,或利用回收物製成可用的物品,以補生活的不足。
為了追尋往昔的歷史,我很幸運,讓融師父存封一甲子的記憶再度浮現。融師父表示,以前什麼都沒有,連棉被也沒有,就去撿人家不要的布,連連接接,有多少布就做多大尺寸的被子。「本來是小小的,是陸陸續續有布了,一塊又一塊的接,才有這件。」融師父說,這件棉被被胎的材質部分是棉花,還摻雜著尼龍布料。
這件由多種素雅顏色組成的「百衲被」,經過近六十年的歲月,雖然有汙漬及破損,卻可見師兄弟凝聚向心力與生活情感的痕跡。如今,每當蓋著溫暖的厚棉被時,想起從前上人及長老師父們的刻苦歲月,更提醒自己要學習他們耐苦的精神和堅固的道心,持續為常住與眾生付出。
碎布拼湊一床被
德昭師父也有一件近六十年歷史的「百衲被」,現在看起來雖然老舊,但仍保持得非常完整、乾淨。
十多年前,我曾與他住同一間寮房,一天他慎重地告訴我:「這件棉被送給你,要好好保管。」
「怎麼有這件棉被?這麼花!」我隨口請教昭師父,他只說:「『古早』以前車縫的。」
當時,沒有將「古早」二字當一回事,壓根兒不知道它是件古董。我蓋了一、兩次後,覺得這件被褥既重又花俏,便將它放在箱子裡。久而久之,早已忘了它的存在。
這幾年來,恭聆上人要弟子們盤點自己生命的價值,希望將慈濟人的歷史收藏在目前規畫中的「靜思閣」。這讓我想起了這件「百衲被」,也促使我想探究它的歷史。
想起早期的克難歲月,對於只有一件棉被、一件毛毯,昭師父一派輕鬆,形容他們「搶被」過冬的情形:「真的很冷、很冷,大家拉來拉去,睡夢中搶贏的就蓋得到。」他笑開懷接著說:「因為側睡,睡中間的那個人最可憐,因為拉扯中,冷風都灌到他身上。」談起這段日子,昭師父沒有任何埋怨,只是雲淡風輕地敘述著他們修行中的一段歷程。
早期縫製嬰兒鞋,是精舍自力耕生的經濟來源,同時也是做慈善救濟主要的後盾。而製作嬰兒鞋的布料,是回收自花蓮「美美布店」用不到的邊布和碎布;而難以運用的碎布,也讓長老師父們車縫了幾件棉被,度過一年又一年的嚴冬。
「我僅存這件,是平慧永老菩薩一起幫忙縫製的。其他的都送給有需要的原住民了。」昭師父說,當時回收的碎布,有不少是三角形一小塊,東缺一角、西缺一角,車縫一件棉被非常費時,「先裁剪成整齊的三角形,一塊塊拼拼湊湊,有時用手縫,有時用手搖式的裁縫車製作,斷斷續續,經過了好久才完成。」睹物思情,勾起了昭師父的回憶,他知足、感恩地說:「雖然是小小的、醜醜的,但是蓋得非常歡喜。」
「昭師父,我有聽您的話,有好好保管喔!」「你不說,我都忘記了。」昭師父打開記憶的盒子,遙想過去,才得以讓精舍再增添一段寶貴的歷史。我慎重地回答:「這件棉被具有歷史價值與意義,是寶!怎可忘記?」
所幸我將它保存得完好,更希望透過回憶,見證早期靜思精舍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點滴,讓世代的靜思弟子都能知道,早期修行生活雖然不易,但弟子還是跟著上人慈悲的腳步,一步一腳印救濟苦難,照亮社會黑暗角落。
(攝影/蕭耀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