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力

愛逛菜市場是我不小心遺傳到父親的嗜好;雖然菜市場的環境不比百貨公司超巿舒適,但是愛逛菜市場的人,都很容易樂在其中。傳統菜市場的菜新鮮不說,那沒有塑膠袋包裝的蔬菜,要多少買多少,讓我覺得方便、實在多了。
在花蓮,我喜歡跟固定的一個攤販阿嬤買菜,每次不忘跟她說:「一個人吃,不要太多。」阿嬤就會少抓一些。碰到新鮮好吃的長豆,還會強烈推薦:「很好吃!我沒給你騙的。」
菜市場阿嬤的溫度,是百貨公司超巿冷藏櫃中沒有的,所以,我買菜從來沒有跟阿嬤討價還價。頂多聽到番茄漲價了,買前稍問一下價錢,如果真的太貴了,不買就是。
菜市場除了固定的攤販,也有流動攤販,他們讓週末的菜市場充滿驚喜。我曾經買過一種清潔劑,輕易就能把衣服的污垢處理掉,好像撿到寶似的。在菜市場,我也買過一件八十塊、兩件一百五的衣服,穿起來,人人都說漂亮,我也覺得撿到便宜,很是開心。
幾個星期前,我花五十塊在菜市場買了六個造型鈕釦。回家後,我把鈕釦縫在大包包、小零錢包上,自己就為這樣的小創意,快樂一整天。
在菜市場,我找到「感動力」──容易看到事情的美好,也很容易在細微處體會知足、感恩的幸福,發現生活周遭都可以「拾寶」。
你認為,感動力是天賦,還是人生的選擇呢?我傾向於相信那是一種可以訓練的人生態度。
幾年前,臺灣政府為了解決大學生失業問題,訂定了所謂的二十二K就業補助方案,後來好像變成大學生的基本薪資,大家都罵政府,大學生也跟著抱怨起來。
有一次,我跟即將畢業的學生談到感動力,請他們學習逆向思考:「老是覺得人家給你的不夠,一直抱怨的人,哪有人會喜歡?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升遷?」
試試改變觀念,調整生活方式,買東西不一定要去百貨公司或便利商店,試試去逛一逛菜市場,算一算五千塊夠不夠生活。如果五千塊足夠,二十二K就不會不夠了!有感動力的人,可以用很少的錢就能創造出有品質的生活。
「『用感恩心投入,用歡喜心付出。』老闆看你的態度,就會很快幫你升遷。你也很快就會告別二十二K了!」看著沒經歷過苦難時代的迷茫孩子,眼神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相信他們也一定有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