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用心用手愛地球
◎黎芳玲

回顧歷史,台灣人本是很惜福、很節儉的民族。
農業時代,克勤克儉的台灣人,會撿拾牛糞當燃料、清洗捆紮雞鴨的羽毛當除塵撢子、內急時也要趕著回家才解手當肥料……當時「遍地是寶」,沒有「不要的垃圾」,每一樣都能化腐朽為神奇。在物資缺乏的年代,人們是如此惜福愛物。
進入工商業時代,紙器、鐵罐、玻璃瓶等商品漸漸出現在各個人家。新興行業「撿字紙ㄟ」踩著「犁阿卡(三輪板車)」,吆喝著:「酒矸倘賣沒?歹銅舊錫簿仔紙倘賣沒?」在街頭巷尾四處穿梭,他們可說是最早的資源回收者。
六○年代開始,經濟起飛,快速竄升的工業產品,譬如塑膠袋、寶特瓶、保麗龍、免洗餐具……漸漸進入人們生活。
於是,方便好用的紙盒取代了芭蕉葉、不會滲漏的塑膠袋取代了紙袋、摔不破的寶特瓶取代了玻璃瓶……愈來愈多「用完即丟」的產品,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倚賴。
直到發現垃圾山愈來愈高、塑膠袋不會腐化、河川海洋充斥了許多保麗龍、寶特瓶,空氣中、泥土裏充滿了燃燒之後的有毒物質戴奧辛……大家才驚覺人類對地球的傷害。文明帶來的不僅是便利,也帶來更多污染、更多疾病,以及更多萬年不化的垃圾。
人類終究是有智慧的生物,面對文明產品的毒害、大自然被破壞,環保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投入捍衛環境的工作。
一九九○年,證嚴上人呼籲慈濟人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二十年過去了,如今全球有五千兩百四十三個慈濟環保站、八萬多位志工投入這盡心呵護地球的行動。
光是台灣地區,二○○九年就有六萬七千多位慈濟環保志工,回收總重量達十二萬多公噸;其中,廢紙回收近七萬三千公噸、寶特瓶回收一萬兩千多公噸、塑膠回收八千多公噸、鋁箔包回收五百多公噸……為大地之母解除不少沈重的負擔。
回收再利用的觀念,不再是過去「撿破爛的」。選用「資源再生物」,也成為大家樂於接受的觀念;如不再執意使用原生紙漿而願意接受再生紙、不再使用保麗龍餐具而改用需清洗的餐具,出門自備環保杯、環保筷更成為時尚。
環保行動是百年大計,不是少數人便能成就,一定要靠大家一起動員的力量,才能有成效。如果每一個人都有資源再利用以及減量使用的觀念,好山、好水、好空氣的生活才能綿延不絕。
《瓶子阿嬤》是作者泳子在關心環境、維護環境的行動下,完成的一本童書。書的力量很大,童書的力量更能深植孩子的心;透過乾淨甜美的畫風,期待孩子們能感受到瓶子阿嬤對待地球的真誠,懂得珍惜我們存在的這個美好環境。
(本文作者為資深童書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