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源起】值得尊敬的彎腰身影
◎黃開元

一天傍晚,泳子提著垃圾袋在路邊等垃圾車時,一位阿嬤突然搶走她的垃圾袋,取出一個寶特瓶。
回想當時的情景,她很愧疚地說:「原來,阿嬤是要將可回收的瓶子挑出來……」
後來,她發現阿嬤也住在同一個社區裏。花白的頭髮、佝僂的身影,雖然臉上沒什麼笑容,但每次見到阿嬤,總是這邊撿一點、那邊夾一些,讓社區保持乾淨。
「不論阿嬤所做是為了生活或是內心的滿足,她都很值得我們尊敬!」《瓶子阿嬤》一書的雛型,也因此漸漸在泳子的心中浮現。
「繪本中的創作靈感,很多是來自我先生。」她說,先生喜好爬山,常常邊走邊撿拾,不論能不能回收;每每離去,都會帶回滿滿的垃圾。
先生的舉動讓她想藉由故事,向社會大眾傳達「做」的重要性,「不去做的話,垃圾永遠在那兒。」
因此,她將先生爬山的這些小舉動加入創作中,這才出現了阿嬤在溪邊、在樹上、在草叢中撿取回收物的場景。
「我希望讀者在看這本書時,會覺得撿垃圾就像生活一樣自然,不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做的事。」
「在文字敘述上,我盡可能避免用『撿垃圾、撿回收』等字眼,因為這不只是『撿垃圾』這麼簡單的事,而是件非常偉大的事。」
書中的文字,是泳子一修再修的心血。「一開始的文字比較不需要轉化,但後來我改用引導的句子,想讓讀者自己去思考當中的涵義。」
創作完成,泳子遲遲沒找到合適的出版社,《瓶子阿嬤》就這麼擱置了將近一年。直到陪伴公公到台北慈濟醫院做化療,她才有機會翻閱慈濟出版品,愈看愈覺得慈濟的理念與心中想表達的意念相符,於是嘗試投稿。
不久,泳子接到慈濟道侶叢書編輯部電話,希望採用她的作品,和全球「慈濟道侶檀施會」會員結緣。儘管沒有稿酬,她仍然很樂意與大家廣結這分善緣。
因為倒垃圾的偶發事件,才有《瓶子阿嬤》的誕生。泳子在路上看見獨自推著三輪車彎腰做回收的老人家,心中都會感到不捨,想幫忙卻怯於跨出第一步。
在一次狂風呼嘯的夜裏,泳子與先生一同走在街上,眼前一位老人家手中拿著紙板正辛苦地與大風搏鬥,先生二話不說直接走上前去協助老人家,甚至送對方回家。她分享道:「若能拿出一點點勇氣,我想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